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启幕

走进真实场景,感受身边的人工智能

  本报讯  AI如何在浙江点燃新质生产力的火花?8月27日,在浙江开放大学,一场由AI数字人与小学生共同演绎的原创歌曲《浙里最科学》,拉开了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的序幕。清澈的童声与虚拟人默契配合,唱出对未来的无限想象,而这,正是当下浙江“科技赋能生活”的鲜活图景!

  本次活动以“AI在浙江——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为主题,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四大场景,通过中外青年探访小队实地体验、现场路演、科普剧等多元形式,生动呈现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百姓生活、赋能产业发展、助推社会进步。这也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浙江以一场接地气、显活力、见深度的科普实践,正式开启全省科普月系列活动。

  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成,浙江省科协主席、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出席活动。

  在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探寻AI”环节中,中外青年探访小队分赴浙江多地,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生产与生活。在智慧城市场景,来自多米尼克的台州路桥区外国语小学教师帕斯卡感受了杭州“城市大脑”带来的高效通行;在生命健康板块,来自尼日利亚的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王倩体验了AI数字诊疗和省肿瘤医院的胃癌早筛创新;来自叙利亚的卡玛乐走进绍兴金蝉布艺的智能车间和金华横店影视基地,见证“智造”如何重塑传统产业;而在绿色发展方面,来自俄罗斯的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萨沙与其他队员则探访了温州、台州、湖州等地,了解AI在生态监测、核电运维等领域的应用。四大场景共同呈现出一个鲜明主题:AI已不再遥远,它正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浙江的发展轨迹和每个人的日常。

  周国辉在总结点评中表示,本次活动以“切热点、有温度、说人话、重行动”的方式,让公众走进真实场景、触摸真实变化,体现了社会化科普应有的模样,并用三个“看得见”概括了他的感受:一是“看得见的技术”,AI已不只是未来,就在身边;二是“看得见的改变”,科普不能“我说你听”,而是走向互动与体验;三是“看得见的未来”,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他以“开放、融合、向新”三个关键词,呼吁全社会打开大门、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以科普点燃创新火种,共同书写“AI让生活更美好”的浙江篇章。

  活动现场,杭州市科协发布了2025年新认定的28家新质生产力科普馆,涵盖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医疗器械、未来产业等领域。去年浙江全省发布了114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点),今年还将推出47家,一大批“可体验”的科普场馆可作为公众常态化接触AI科技的“线下阵地”。

  此外,有百余条浙江省“Citywalk”科普研学路线被推荐,其中重点推荐了“杭城机甲探秘:从仿生到智能的机器人之旅”“虚实共生:浙江元宇宙智能体验路线”“AI驾道:从汽车制造到未来出行之旅”等10条路线。市民可沿这些主题线路,边漫步城市,边感知科技。

  现场还揭晓了2025年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名单——2025年度浙江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TOP10、2025年度浙江省科学传播团队TOP10与2025年度浙江省网络科普达人TOP10名单。入选者包括破解技术密码的首席专家、打造爆款科普产品的创意团队、吸引千万网友爱上科学的网络科普达人……此外,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还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家服务团名单,百余位顶尖专家组成的“AI智囊团”,一直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接下来,全省11个设区市将联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主题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热潮。

  本报记者  叶扬  王航飞  陈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