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

  本报讯  8月13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全体大会在湖州举行。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擎苍,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出席并致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主宾组织代表、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主席郑宗联出席并发言。

  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姒健敏,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东,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天津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宁波市十五届政协主席、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杨戌标,以及来自国际科技组织、国内外知名高校、全国学会、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的近300位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创投家代表出席全体大会。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分享了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的思考。他介绍了数智技术如何在双碳领域的技术攻坚、碳管理、全球协作等三大核心中发挥作用,以中国通过数智技术加速能源结构变革、深化减污降碳协同的实践案例及环境收益来阐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命周期倡议秘书长洛伦斯·米拉·伊·卡纳尔斯表示,联合国环境署主导的《生命周期倡议》通过多利益相关方协作,推动LCA(生命周期评估)理念融入全球政策制定,其核心在于强化可信度、促进应用落地、构建全球平台,国际合作与标准化是释放LCA政策潜力的基石。

  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陈军从生态产业化、经济生态化、治理数智化的角度,用时空数据、循证决策的方式,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提出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领域可选典型开展全球公共产品创新和供给的试点示范,争取为全球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样本、中国案例。

  欧亚内陆干旱区是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但面临碳数据稀缺、监测站匮乏的严峻挑战。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常任秘书长,比利时根特大学资深教授菲利普·德·玛耶尔介绍如何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激光点云与气象站点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创新,突破传统碳核算瓶颈,显著提升生物量估算精度。他提出,未来将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构建新一代碳核算体系,通过多国跨学科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生态治理。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棋分享了绿碳产业技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他表示,中国绿碳产业发展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能源电力转型是核心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场景拓展、战略方向转化,绿碳产业正以技术迭代与跨界融合引领系统性变革。

  全体大会上发布了《共筑绿色未来》倡议和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湖州)“星光计划”,大会赋能地方绿色转型发展活动成果展示、签约同步进行。

  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设置全体大会、系列专题研讨和赋能地方绿色转型发展三大板块,围绕学术研讨、产业对接、国际交流、全民参与等开展务实工作,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大会特别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围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完善全球生态治理阐述“两山”理念的重要指导意义,介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成就,强调国际社会应加强团结合作,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还围绕碳足迹与产业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能源装备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及时空智能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展开研讨交流。同期,大会还举办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专场交流活动、绿色建筑与城市发展讨论交流活动、绿色低碳公民行动主场活动暨假期科普秀场、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湖州行)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应用展示。

  绿色低碳创新大会落地湖州四年来,持续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平台、国际绿色低碳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绿色低碳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平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低碳的中国方案、浙江经验、湖州实践。本报记者  叶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