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强化创新 改革赋能

舟山全力激活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科技引擎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舟山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舟山高质高效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重点工作,1—6月,舟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7.4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4.2%,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8.12亿元,同比增长15.7%。

  深挖涉海科创强基项目。今年以来,舟山市科技局先后谋划上报科技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1个、科技强基谋划项目12个,其中金塘高端精细化工研发中试基地等3个项目纳入省“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项目;1—6月,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6.1%,完成率居全省第四。与此同时,舟山通过健全“双向征集+凝炼转化”的“企业出题”体系、“财政保障+人才支撑”的“政府助题”体系、“企业研究院+产业链创新中心”的“平台答题”体系、“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的“车间验题”体系、“转化为先+实效为重”的“市场评价”体系等“四题一评”“五+”体系,确保市级关键和共性技术项目中需求来自企业的占比不低于80%、企业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占比不低于80%、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的补助资金占比不低于80%,今年以来推动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需求15项。

  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舟山深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校企双聘”工作,出台“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市级人才认定“提档一级”等支持政策,累计选聘“科技副总”41人、“产业教授”32人,并率先实施“校编企(院所)用”机制。创新推出“企才校接、校才企用”模式,建立企业需求库、专家人才库,签约产才合作项目22项。谋划设立科创天使引导基金,首创天使基金和“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双评合一”,实现优质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项目“一次评审、政策叠加”。以匹配海洋产业为导向,优化调整在舟高校专业8个,国际海运学院成为当地首个入选省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岱山绿色石化产业学院获省首批县域产业学院立项。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舟山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持续做大创新企业规模,完成第一批43家潜力科技企业培育入库工作;全力支持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一家企业研究院匹配一名“科技院长”;通过省市科技项目统筹、匹配高校院所自主联合攻关等形式,全力推进以企业研究院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确定了绿色修造关键装备、电磁波吸收材料等首批10个科技攻关方向。

  在舟的全省临港石化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全省海洋土木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新入选省重点实验室。当地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甬东勾山海创港的专项政策,中科先进技术(舟山)研究院、浙大海洋智能装备研发中试基地落户。此外,上半年,全省现代海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舟山;超波科技海洋5G通信系统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成功入选省“两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清单。

  本报记者  赵琦  通讯员  杨俞舟  封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