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下游(浙江)油菜新品种大会在杭州召开
让油菜与粮食作物更好地“无缝衔接”
本报讯 2025长江下游(浙江)油菜新品种大会近日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以“种铸黄花芯、香飘共富路”为主题,集中展示长江下游油菜产业在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开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推进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来自全国油菜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科研院所代表、种子企业代表及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200余人走进杭州原种场,观摩油菜新品种、交流新成果、研讨新举措、共谋新发展,助力全省油料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场,占地95亩的四大模块核心区内,种植着来自全国的80个油菜新品种,其中全国早熟短生育期油菜品种10个,最短生育期为174天;国家(长江下游)油菜品种34个,来自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9个省市,根据品种登记平台查询得知,这些品种登记的含油量均在46%以上,13个品种含油量超过50%,25个品种的产量超200kg,产量最高的品种可达238kg;浙江省自主选育的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30个;彩色油菜品种6个。在80亩的示范展示区内,分别种植着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选育的新优品种:‘浙油杂204’‘浙油208’‘越优577’以及‘越优757’。
从油菜区来到农机展示区,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气动式条播机以及无人机飞防等一系列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逐一亮相。
“这些新品种的产量较以往品种高很多,而且它们还具有高产、高油、多抗、早熟短生育期等优良特性。”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余华胜在现场观摩中向大家介绍,油菜新品种不仅榨出的菜籽油品质卓越,而且种植效益高,便于机械化种植,将为长三角地区油菜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为33.6%,对外依存度高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存在巨大风险,利用稻田冬闲期种植油菜,发展稻油多熟制生产,是在确保粮食生产基础上增粮扩油保供的重要途径。
“针对不同熟制地区,南方冬闲田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两熟制地区可种植耐迟播油菜品种,三熟制地区则适合种植短生育期油菜品种。”浙江省农科院短生育期油菜团队负责人倪西源告诉记者,我国双季稻冬闲田面积约4200万亩,其中可形成“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的面积总计约1270万亩,浙江目前通过推广“油菜—早稻—晚稻”一年三熟制、冬闲田扩种油菜等有效举措,2024年全省油菜平均亩产达14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让油菜与双季稻等粮食作物在田里更好“无缝衔接”,浙江正着力聚焦耐迟播和短生育期两大核心育种领域,旨在综合集成高产、高油、多抗性以及双低等诸多优良特性,加速推进更具突破性的农作物品种培育进程。
油菜好品种如何走进千家万户?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为促成科企合作,开幕式现场发布了‘越优1203’‘浙油杂59’‘越优577’等今年主推的十大油菜优秀品种,此外,浙江省农科院与江苏瑞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油菜品种转让三方协议,为后续协同攻坚、资源共享创造有利合作条件。
针对目前油菜种业发展重点、产业瓶颈以及生产过程中关注的问题,报告会上,倪西源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周广生分别围绕“油菜栽培技术”“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研究进展”两大主题,为大家在选育栽培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解惑答疑,现场还就油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典型模式进行交流发言。
本报记者 陈嘉宜 通讯员 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