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金融教育:《供应链金融》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与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 董国姝 董自光 董晓红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其崛起给人才培养带来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深入探讨了浙江树人学院在《供应链金融》课程建设中,通过引入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分析、移动应用开发等前沿技术手段,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度,为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
供应链金融作为连接实业与金融的关键纽带,近年来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这一领域融合了金融、物流、信息工程、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高校《供应链金融》课程短板日益凸显: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学生多在理论框架内被动学习,实践教学中缺乏真实业务场景的融入,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面对行业发展的真实问题时难以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高端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浙江树人学院《供应链金融》课程组强化校企合作,探索科技赋能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实践路径。
科技赋能:打造多维教学新生态
在线平台:知识的“数字宝库”
课程组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为《供应链金融》课程教学带来革新,建设了功能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材料,包括系统化的讲义、业内专家的视频讲座,以及真实案例研究,帮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掌握知识。互动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深度的互动交流场景,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各抒己见,观点碰撞出智慧火花,论坛讨论、在线问答和即时测验等功能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优化学习策略。
VR/AR技术:沉浸式的金融体验
为让学生直观理解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流程,课程组引入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学生通过虚拟场景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过程,体验从合同签订到结算各环节,深入学习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款融资的机制。利用AR技术,学生能够将现实物流与虚拟金融信息结合,实时观察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互动关系,形成完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观察各要素关系,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风险评估与决策制定,提升实操能力。
移动应用:个性化学习的“智能伙伴”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团队开发了功能强大的移动应用程序,成为学生的 “智能伙伴”,随时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该应用提供动画演示、互动游戏等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并通过学习行为分析为学生推荐个性化资源。在线测验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检测,了解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实时反馈和进度跟踪功能帮助学生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学习效果。
数据驱动:挖掘金融智慧“富矿”
数据收集:企业合作的“情报站”
在供应链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中,数据至关重要。课程团队与多家供应链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数据共享机制。教师走访多家供应链金融领域代表性企业,与管理层、业务骨干交流,了解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双方探讨如何将企业业务数据应用于教学,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学生获取丰富的一手数据,如企业交易记录反映资金流动与交易模式,物流信息展现物流与资金流联系,资金流动数据为分析风险收益提供依据等。真实数据让学生置身于企业运营场景,学生得以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开展实践分析,为学习实践筑牢基础。
数据分析:金融决策的“智慧引擎”
数据分析工具和竞赛成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决策能力的有力武器,宛如金融决策的“智慧引擎”。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 Excel、Python、R语言等数据分析软件工具和计算机语言,深入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提取关键信息,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趋势,实现复杂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任务。课程团队定期组织数据分析实训,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从数据清洗到建模的全流程任务,并邀请行业专家点评指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趣味教学:在游戏中领悟金融真谛
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供应链金融奥秘。课程团队设计了高度仿真的供应链金融模拟游戏,该模拟游戏以供应链金融实际业务为蓝本,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商业环境,利用VR和AR技术模拟真实业务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供应链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流动,理解运作机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环节,在虚拟商业环境中体验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游戏互动反馈机制特色鲜明,学生可实时交流经验心得,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决策后,游戏系统给出实时反馈,分析决策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策略,加深对供应链金融原理的理解。
实践项目:通往职场的“直通车”
实践出真知。对供应链金融课程学生而言,实践项目是通往职场的“直通车”。课程团队与“乾隆科技”等企业合作,学生参与金融科技对接供应链金融应用项目,体验区块链技术在交易溯源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特点使其能提高供应链金融透明度与安全性。学生深入研究原理和应用场景,参与平台搭建与应用开发,掌握应用方法,如交易信息实时共享、智能合约自动结算等,提升技术水平,培养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团队与“信达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平台。学生深入金融机构各部门,参与供应链金融实际业务,跟随导师学习市场调研、客户开发、风险评估、业务审批等工作,了解金融机构角色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掌握交易溯源、智能合约等技能,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产教融合:携手共筑人才“摇篮”
学习社区:知识交流的“智慧广场”
课程团队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了学习社区,使之成为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学习社区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便捷交流空间,学生可分享学习经验、交流问题与解决方案。如学习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方法时,学生对不同评估模型优缺点存疑,在社区交流可分享看法,参考他人观点,加深知识理解。教师在学习社区扮演引导者关键角色,定期发布启发性讨论主题,如“应对供应链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分析”等,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当学生交流遇到困惑或观点分歧时,教师及时介入,给予专业指导。教师还组织线上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与实际需求。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贴合学生需求与行业发展要求。
混合教学: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课程组采用混合式教学,融合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的优势。学生可依学习进度和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时间,在线平台课程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供学生随时学习检测,在线讨论区和答疑板块方便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心得、获取帮助。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学生打造灵活高效的学习环境。
师资提升:教学质量的“定海神针”
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专家交流,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教师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编写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未来展望:持续奋进,再谱华章
通过科技赋能和产教融合,《供应链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为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金融教育再创辉煌。
(作者董国姝、董自光系浙江树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作者董晓红系浙江树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