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

探索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新路径

——访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院长郑长娟

郑长娟

  本报记者 徐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渗透,传统金融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这一变革也对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对接行业需求、改革实践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院长郑长娟教授带领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条“精准定位、交叉复合、成果导向”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新路径。

  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郑长娟表示,传统金融教育侧重理论传授,而数字金融行业需要兼具金融逻辑、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数字金融时代的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复合应用型特点,人才培养需要聚焦于提升学生的“融合”和“跨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金融逻辑、数据分析、编程技术以及跨学科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郑长娟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金融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如何培养既懂金融又掌握信息技术的数字金融创新人才,成为当前金融专业教育的关注点和难点。宁波财经学院秉承“打破边界、重塑体系”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产教协同创新。

  她介绍说,学校主要实施了3项举措:首先,构建了复合型组织架构。学校整合了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跨学科的4个专业,于2019年成立了金融与信息学院,并于2022年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科技(区块链)产业园联合发起成立了宁波市数字金融产教融合联盟。

  其次,组建了联合教研团队。在校内,集合了金融学、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大数据领域的教师,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课程、开发教学案例;学校采用“双师双聘”机制,推动产业特聘教授与校内应用型教师结对开设“产教融合课程”。

  最后,联合共建实验教学平台。与数字金融联盟企业共建了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金融实验中心,将金融科技的真实业务场景编写成案例进入课堂,转化为区块链模拟、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实验教学模块,打造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如何实现金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郑长娟表示,在专业办学过程中,学院立足数字金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构建了“理论基础+分析工具+专业实践+跨学科选修”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保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宽基础”的同时,突出模块课程设置的可选择性和柔性,并根据学科及行业发展动态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大三选择特色培养方向,也可以在大三、大四对跨专业选修模块课进行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郑长娟说,在教学实践中,当前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师资结构问题。既懂金融又通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缺乏,对此,学院通过“内培外引”、 跨院系整合、聘任产业教授等方式,校内外共享,形成了一支学科交叉的多层次师资队伍;二是教材滞后问题。为此,在浙江省本科金融教指委指导下,学院联合兄弟院校和同花顺、创保科技等金融科技企业,立项省“四新”及新形态教材6部,通过政策引导、立项支持,组织教师编写金融科技教学案例,为课程教学与实训提供支撑。

  郑长娟认为,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很重要。要对标数字金融行业的岗位需求,聚焦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培养。采用“出口倒推”方式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目标,本着“宽基础、重实践”的指导思想,进行反向设计,确定支撑能力目标的课程及环节,并细化课程模块学习成果,突出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其次,立足“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构建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课证赛”融合,开展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性培养数字金融创新型人才。

  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学院依托示范性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订单班”、微专业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数字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金融学、数学、信息计算科学等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融合’和‘跨界’能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金融逻辑、数据分析、编程技术以及跨学科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郑长娟说,因此,金融类专业设置了不低于总学分30%的实践学分,6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安排,形成“非独立设置实验课、独立设置实验课、集中实践教学项目”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泰隆银行、同花顺、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等20余家校企合作单位,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场景开展实践教学,校级名师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深耕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推动了数字金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郑长娟表示,目前,金融科技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术”转变为“复合型能力”。金融科技职位的早期需求主要集中在编程技能和基础网络安全知识上,今年的招聘趋势已经转向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此外,综合研发类职位不断涌现。如数据建模师、AI大模型金融工程师、区块链开发工程师等高端人才需求增长,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AI审计专员、数据隐私治理专家等职位的需求也日益明显,这些职位还需在技术创新与监管合规之间找到平衡。

  “生成式AI技术的崛起,对金融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郑长娟表示,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产品、数据驱动决策和重塑行业规则等方面。它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智能投资顾问和自动化客户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并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此外,生成式AI技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更精准的决策,如进行市场预测和客户行为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它还在改变金融行业的规则,预计将在多个行业应用中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郑长娟表示,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在金融风险管理、期权定价、区块链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持续关注数字货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研究领域。下一步,学院将围绕国家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紧扣浙江“打造全球数字金融高地”和宁波“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突出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优势,引导青年学者聚焦数字金融与风险管理、产业金融创新、大数据技术与场景应用、数据安全等领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助力共同富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治理、隐私计算与数据合规技术等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应对数据驱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复杂挑战;开展跨境支付研究,关注区块链与AI技术应用对支付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为宁波跨境电商和港航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此外,还将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学科重构、产教融合与前沿布局,为行业输送“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新生代,助力浙江和宁波数字金融行业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时报 【理论】 00006 探索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5-04-22 科技金融时报2025-04-220000600050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