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鱼儿注入芯片助力全基因组育种

  本报讯 为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或环境耐受的大口黑鲈个体,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州市农科院以及湖州融晟渔业联合启动名优鱼种苗科学化选育工程。研究团队通过注射鱼类PIT电子芯片结合全基因组选育方式,经过2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了鱼群品质的飞跃。

  近日,浙江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关文志正在湖州长兴忙着给当地的2000余条成鱼“分级”。

  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甚至长得一模一样的鱼,要怎么判别它的基因优质与否?

  “过去人们只能用肉眼去识别,长得肥的或看上去没有病状的,容易受环境影响,误判率很高。”关文志说道。如今,在黑科技的助力下,每条鱼都拥有一张“身份证”——去年10~11月,浙江省农科院专家为2000条大口黑鲈注射了鱼类PIT电子芯片,用于对鱼进行标记。这个只有几毫米的“小管子”,可终身携带,随用随扫,对鱼损伤很小。

  小鱼变大鱼,生长数据也经过了几个月的积累后,专家们再将鲈鱼们捞起来。通过扫码设备,扫描微型芯片,比对相关育种数据,找到优秀的“优等生”们。

  “通过电子芯片种植和100k育种芯片的全基因组选种方法,解决了大量鱼群中难以区分个体的问题,提高了复杂性状选育的效率。”关文志介绍,“通过用育种值进行‘优中选优’,才能让好基因代代相传,前两年已经验证,相比未选育群体,通过选育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要快30%以上。”

  通过育种芯片检测,让每条鱼都有自己的“遗传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是通过全基因组选育模型,精准计算出来的育种值。它反映了这条鱼将生长速度、抗病力等优良性状稳定传递给下一代的潜力。

  “我们是国内第一个利用全基因组育种方法选育大口黑鲈的。”关文志介绍,大口黑鲈被称为“第五大家鱼”,目前全国养殖产量为88.8万吨,而浙江省产量为16.47万吨,全国排名第二。但过去该鱼类幼苗高发的弹状病毒致死率可达60~80%,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可想而知,相关技术的应用,将带来较大的经济价值。”此外,目前省内大黄鱼、小黄鱼、罗氏沼虾、红螯螯虾等水产种类的养殖,也相继拥有了相关技术的赋能。

  藏在鱼体里的黑科技,除了有“钱景”,也让普通人的餐桌更安全。比如,现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鲈鱼溯源系统已上线,部分消费者扫码就可以查看“从鱼苗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随着数字化浪潮漫游,“芯片鱼”将游出更广阔的天地。

  林辰辰 王语嫣 姜焱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鱼儿注入芯片助力全基因组育种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