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上接A1版)

  研究员唐威介绍,当前版本的面具由变色层和变形层组成,所有的控制装置都集成在一个仅有腰包大小的驱动装置中。

  “我们先尝试将多种不同变色颗粒嵌入面具的表层。”通过调节面具表层温度,实现了面具从黑色到黄色等多种肤色的过渡变化。

  人面部由40余块柔软灵活的肌肉组成,赋予了我们生动又独特的面部表情。用于模拟面部的肌肉,在变色层下方,研究人员巧妙嵌入了多个不同大小的腔体,可以柔软地贴合在面部。变化腔体中气体体积的大小,调节面部的轮廓形状。

  别出心裁的是,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套由可编程化学反应驱动的便携装置。“温度升高或降低使化学反应产生或者吸收气体,使得面具的‘面部肌肉’自由变换形态。”唐威介绍,可编程化学反应驱动使得整个变脸过程,不仅更加静音、安全,更是可编程化,仅调节温度就能精准切换到想要面部形态。

  为了使面具更加便携、具有可穿戴性,课题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体积、重量、温度、厚度等影响因素。“面具内部温度控制在室温附近,厚度已经优化到1厘米左右,能够实现贴近真实的脸部模拟。”唐威说,今后课题组将会继续追求技术突破,不断优化技术,让面具更轻、更薄,表情更生动。

  课题组利用开源网站信息,在实际操作前进行线上数字面部模拟,确保制作出的面具正确且美观。在制作了近十种面具样机的尝试后,目前已有一张面具可以切换至少8种不同的脸型。

  课题组正尝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人形机器人定制外貌、音色、皮肤、年龄等个性化特征,以期实现未来变脸面具“72变”。

  “我们的技术已经走进博物馆这个大课堂了。”邹俊介绍,最新的“新白娘子”机器人,即将走进杭州中国伞博物馆。从此,博物馆的机器人“讲解员”可以具备丰富表情与互动能力,为观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生动体验,开启人形机器人“文化之旅”。

  通讯员 张孙淑怡 查蒙 本报记者 林洁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