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一张面具已经可以切换至少八种不同的脸型

“72变”人形机器人渐行渐近

  本报讯 跳舞机器人、巡逻机器狗……2025年开年,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科技硬实力。近期,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邹俊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穿戴的变脸面具,实现了一张面具在多个相貌之间的无痕切换,为人类和机器人的面部变装和面部表达提供了全新思路。

  邹俊课题组聚焦于流体动力柔性驱动的前沿探索研究。随着团队对人形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思考如何突破应用的困局,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

  “人与人沟通时,面部表情是表达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在传递人物内心思想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邹俊说,生动的面部表情在人形机器人研究领域是个有意思的方向,这吸引他们开启“人格化”机器人探索的新篇章。

  经过多年的研究,2022年课题组研发出了人形机器人表情系统“ZJ-Face”。该项技术已经实现让机器人通过眨眼、皱眉、微笑、张嘴的丰富动作,来表达惊讶、难过、喜悦等多种人类的情绪。

  “研究最初的难点在于做出像‘人脸’的面具。”邹俊笑着说,最初的几代面具,面部系统都无法识别出它是“人”。机械工程背景的研究人员没有想到,制作出兼具实感和美感的面具就成了第一道“拦路虎”。

  “0到1确实是很难的,不懂就去学。”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迎难而上,一旦涉及学科之外的技能与知识,便主动学习补充,既拓宽了研究道路,也丰富了个人的综合能力。

  小小的面具如何短时间内变色又变形?(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研究员唐威介绍,当前版本的面具由变色层和变形层组成,所有的控制装置都集成在一个仅有腰包大小的驱动装置中。

  “我们先尝试将多种不同变色颗粒嵌入面具的表层。”通过调节面具表层温度,实现了面具从黑色到黄色等多种肤色的过渡变化。

  人面部由40余块柔软灵活的肌肉组成,赋予了我们生动又独特的面部表情。用于模拟面部的肌肉,在变色层下方,研究人员巧妙嵌入了多个不同大小的腔体,可以柔软地贴合在面部。变化腔体中气体体积的大小,调节面部的轮廓形状。

  别出心裁的是,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套由可编程化学反应驱动的便携装置。“温度升高或降低使化学反应产生或者吸收气体,使得面具的‘面部肌肉’自由变换形态。”唐威介绍,可编程化学反应驱动使得整个变脸过程,不仅更加静音、安全,更是可编程化,仅调节温度就能精准切换到想要面部形态。

  为了使面具更加便携、具有可穿戴性,课题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体积、重量、温度、厚度等影响因素。“面具内部温度控制在室温附近,厚度已经优化到1厘米左右,能够实现贴近真实的脸部模拟。”唐威说,今后课题组将会继续追求技术突破,不断优化技术,让面具更轻、更薄,表情更生动。

  课题组利用开源网站信息,在实际操作前进行线上数字面部模拟,确保制作出的面具正确且美观。在制作了近十种面具样机的尝试后,目前已有一张面具可以切换至少8种不同的脸型。

  课题组正尝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人形机器人定制外貌、音色、皮肤、年龄等个性化特征,以期实现未来变脸面具“72变”。

  “我们的技术已经走进博物馆这个大课堂了。”邹俊介绍,最新的“新白娘子”机器人,即将走进杭州中国伞博物馆。从此,博物馆的机器人“讲解员”可以具备丰富表情与互动能力,为观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生动体验,开启人形机器人“文化之旅”。

  通讯员 张孙淑怡 查蒙 本报记者 林洁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72变”人形机器人渐行渐近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