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倒逼创新,来自中国科技突围的启示
□ 杨柳树
在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外交主题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回答DeepSeek与中美科技竞争的问题时,外长答道:无论是航天科技,还是芯片制造,外部施加的无理打压从未停歇过。但哪里有封锁,哪里就有突围;哪里有打压,哪里就有创新;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小院高墙挡不住创新思维,脱钩断链最终将孤立自己。
外长的话掷地有声,十分提气。农历新年前后,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着低廉的制作成本、高效的性能以及开源等特点,震惊了全球AI行业,更是创造了属于中国的“DeepSeek时刻”。和DeepSeek一同爆火的还有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2024圣诞节前一天,宇树科技 B2-W 行业级机器狗动态视频一经发布,即刻引爆全网,在海外科技界引起了广泛热议。随后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穿着花袄扭着秧歌,成了众人关注的“显眼包”。这些诞生于美国技术封锁背景下的科技企业,用实践验证了科技史的铁律:科技创新没有永恒的霸主,技术封锁反而可能成为倒逼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犹记得美国出台芯片禁令时,中国科技发展前景“停滞不前”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当美国ChatGPT刷屏之际,多少人为“赶不上”而焦虑万分。但DeepSeek的破围让人看到,无论在什么领域,创新仍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仍旧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里。
无论DeepSeek和宇树科技未来成就几何,但其已有力地破除困扰国人的迷思:技术创新不再是跟随西方轨迹的亦步亦趋,而通过底层创新的“换道超车”。同时,中国本土的人才亦可以“小米加步枪”的培养方式,成长为抵抗“飞机加大炮”的尖兵利器。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言,美国芯片禁令虽延缓了中国获取硬件,却倒逼出更高效的替代方案,形成“次生效应”。
历史总在重复相似的逻辑。从“两弹一星”时期苏联专家撤离倒逼自主创新,到5G时代华为突破“实体清单”封锁,再到DeepSeek在AI赛道的换道超车,中国科技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封锁倒逼创新”的突围史。美国斯坦福大学《2021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 AI 期刊论文全球引用量首次超过了美国,这种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正是持续技术封锁压力下的必然产物。
与此同时,西方技术封锁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美国试图通过芯片管制维持霸权,却忽视了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的不可逆性。开源框架的普及、分布式计算的成熟,以及中国自身工程能力的提升,使得“封锁—突围”的动态博弈成为新常态。正如《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所言,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开放探索而非封闭控制。
站在人类技术文明的转折点,DeepSeek和宇树科技的启示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它证明:在技术平权的数字时代,任何试图用政治铁幕阻断创新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真正的科技领导力不在于筑墙设限,而在于持续创新和开放共享。在开放与创新的旗帜下,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墙,只有亟待探索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