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代表委员热议——
创新浙江,如何实现新突破
步入两会时间,一股强劲的创新浪潮正在“刷新”2025年——从我国牵头制定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到全国多地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再到国产AI大模型入驻各行各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坚定了浙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信心。
创新领域的新课题,触发了代表委员的新思考。他们认为,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迎来新的生长点。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张艳表示,要把有限的创新资源用好用足,就是要在推动教科人一体化的进程中,解答好“创新、转化、持续”这三道题。衢州市一边引进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一边推动重点企业和科创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比如,巨化集团与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合作,在新型液冷热管理材料上开展联合攻关,相关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在企业需求主导下,目前全市已建成创新联合体22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企业实施合作项目70项,产学研合作不再是“纸上联姻”。至于转化工作,衢州从中试环节破题,在市场化、生态式运作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建成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如今,该基地成了“创新枢纽”,已承接中试项目40余项,服务企事业单位500家次,累计培训企业职工、高校学生超5000人次。如何持续?衢州把人才“种”进产业链里,加快探索人才流动制度等改革措施,推出“双聘制”,让高校教师进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同时,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表示,对青年人才来说,“0到1”的基础研究阶段有文凭、职称、学术头衔的晋升等激励,“10到100”的产业化阶段有职能部门的支持、资金的回报。创新创业恰恰处于“1到10”的关键一步——缺乏初始资金支持,技术原型尚未成熟,好比是没有硬壳的腹中鸡蛋,随时可能破碎。在良渚实验室,双创博士学院好比科技型博士的商学院,进入其中的博士生,都是实验室举办的博士生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优胜者,他们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国际管理师+商学管理师”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汲取知识、茁壮成长。成立4年多来,良渚实验室已经孵化了10多家企业,有20多个待转化项目。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企业以市场需求为指引,更懂得产业创新“堵点”;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消化吸收科技领域前沿成果,加速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方面的大规模应用,构筑起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表示,龙头企业更要挑起科技创新“大梁”。近些年来,万事利每年保持6%以上的科技研发投入,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丝绸产业的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行业首个AI花型设计大模型、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等领先科技,不仅拓宽了市场空间,更让古老的丝绸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融合文化、时尚、艺术与科技的新兴产业。
眼下,浙江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的部署,切中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的心声。“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上,必须在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先行示范、做好表率。”从2016年起,杨华勇开始组建新团队,在生物制造3D打印等领域发力。为什么跨界?“第一,生物制造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第二,这也是医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我们研究的机电系统,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装备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把相关多学科的人才打通使用,发挥各自所长;第三,这一领域同样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经常需要跟医生、动物实验和临床等打交道,符合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则表示,只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才能让人才敢于尝试、勇闯无人区。当下,医学依然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要实现“0到1”,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灵活的制度和全力的保障,为担当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给他们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时,要相信年轻人,应该鼓励青年创新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经考验,培养造就更多医疗专家、医学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让更多“年轻”的医学研究,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走向临床。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教授鲍虎军则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原创性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加大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模型创新研发的组织和政策支持,形成有效的协同研发机制,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优化创业环境,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今年初,白马湖实验室与苏州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小面积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权威机构认证,稳态效率达26.81%,刷新了世界纪录。凭借高能级科创平台汇聚的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技术攻关有了强大的“源”创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洁表示,一直以来,高校院所拥有科研人才和实验设备,企业掌握着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双方搭建了不少技术合作渠道和平台,但往往组织松散、效率不高。如何破解?近年来,白马湖实验室以产业为导向,采取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兵团作战”模式,探索建立了有组织科研机制,搭建“小试创意性验证-中试可行性验证-量产商业化验证”三级概念验证体系,同时创建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根据技术成熟度、产品市场前景,配套针对性的转化服务,有效地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凝聚在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上。截至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已经吸引复旦大学等上百家合作单位,产出重大成果33项。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又肩负重任。”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坦言,虽然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非常多,但贝达药业每年会将收入的30%~40%用于医药创新。“我建议国家相关部委与浙江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支持浙江开展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试点,在顶层设计和试点先行等方面加强指导,帮助浙江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供浙江方案。”陈宁 郑亚丽 何冬健 金春华 胡静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