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在浙成立
浙江已建成16个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
本报讯 “全省目前有900多份丝瓜种质资源,来看看我们的展示区,有铁皮丝瓜、八棱丝瓜、南极星丝瓜、临平香蕉丝瓜、苹果丝瓜、牛奶2号丝瓜……”
10月22日,在位于浙江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内的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种质资源圃里,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董文其指着吊在藤蔓上长短胖瘦不一的丝瓜如数家珍,“喏,利用这个‘糯米丝瓜’种质育成的丝瓜新品种‘浙丝203’,还入选了今年浙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会的‘十大推介品种’。”
距离资源圃数百米远处,耸立着一栋三层楼高的综合楼,旁边紧挨着一座冷库,这里就是去年7月正式运行的浙江省第一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实现了“楼”“库”“圃”相结合,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设、浙江省农科院负责日常管理运行,设计容量45万份,目前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份。浙江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福呈表示,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的揭牌运行,大大改善了浙江省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条件,为储存和整合农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夯实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生物育种科技合作,22日,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交流会在浙江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开幕。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在会上成立。与会专家围绕浙江省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研究的实践体会、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及保存技术、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等主题展开研讨,并现场考察了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及其特色资源展示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吴早贵介绍说,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自建国后共为国家种质库提交了11027份资源。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浙江省新收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3222份,其中东阳红粟、舟山海萝卜、武义小佛豆、庆元白沙杨梅等4份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入选了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
“为全面提升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浙江省先后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在全省统筹布局,推进库圃结合的省级资源集中保护体系建设。”吴早贵说,目前已建成省中期库、丽水茶树、金华水生蔬菜等16个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确定浙江大学等25家单位为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共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以上。其中,保存的水稻种质资源数量居全国首位,茶树遗传多样性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依托科研院校技术力量,浙江先后启动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作物资源的鉴定任务,已完成3000多份水稻、玉米、蔬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优异、抗病抗逆种质资源244份,推动了新品种的创制培育。
对于省级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研究员卢新雄在报告中建议,要以对种质资源的保护、鉴定评价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为根本,收集保存资源要突出地方或区域特色,研究工作方向要满足国家和省里的发展需求。
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是推进种质创新、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前提。本次交流会上,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都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上海)、江苏省种质资源中期库、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等4家单位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构建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开展联合调查与收集,实施种质资源全面鉴定评价,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通过集合长三角范围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科研力量与资源,加速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这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指明了方向。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的成立,为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了优秀范本。他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共享联盟成立为契机,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构建,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交流会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农科院主办。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种库,以及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相关代表共170余人参会。
本报记者 江英华 通讯员 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