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杭甬之后,温州绍兴跻身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数量全国最多创新举措频出
本报讯 9月18日,浙江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温州召开。继杭州、宁波入选第一批示范区建设城市后,今年温州、绍兴也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至此浙江入选城市达4个,总数全国最多。
率全国之先推动专利行政执法权全部下放至县级局,推行专利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出台行政司法共享的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跨部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等政策……近年来,浙江坚持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集成改革为牵引,先后承接20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试点,在全国率先落地推进18项制度安排,7项工作获得国家部委推广。此外,浙江获批建设19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推进知识产权办案质效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示范区建设为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先行。自入选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杭州、宁波共总结上报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数字化改革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等19个创新成果。如杭州成立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积极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市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1.5%;宁波首创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互助基金和保护联盟,宁波市人大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监督及相关法规修订调研的实施方案》,专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执法检查。
接过示范创建“接力棒”的温州和绍兴同样“奋勇争先”。温州率全国之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中心,九部门协同建立普法教育等5个特色分中心、行刑衔接会商等六大机制;率全国之先推行市县法院知识产权“黑名单”制度;全省首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入选全省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办理全国单笔金额最高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成全省首个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产业园,实现专利导航、专题培训、专利预审、商标注册“一站式”服务;成立全国首家小巨人专精特新知识产权研究院,打造全省首家专利奖孵化基地。绍兴则在全国首创司法领域图案类查重比对应用“版权AI智审”,由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推广,同时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共调解企业知识产权纠纷217件,行政调解成功率100%。
浙江知识产权发展的基础还在持续巩固。全省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多年稳居全国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达12.04万件,其中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发明专利达20万件。杭州、宁波、温州、绍兴4个示范区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专利创新成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持续深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知识产权纠纷多元治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知识产权等突破性改革,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攻关、企业“金种子”计划、高校院所专利“先用后转”“先转后股”等原创性改革,迭代知识产权“快获权、快维权”等集成性改革,推进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行业自律有机衔接,持续打响“浙里知享”品牌,助推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报记者 王航飞 徐慧敏 通讯员 市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