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小记者夏令营暨首届科普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索欲
浙江赛区荣获3个一等奖
本报讯 8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指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全国科技小记者联盟主办的“全国科技小记者夏令营暨首届科普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届大赛以“科学少年 创想未来”为主题,以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以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索欲,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为目标,大赛分科普文章、科普短视频、科普绘画三个类别,设立陕西、重庆、浙江等10个赛区。
经过各赛区选拔,全国共有110件作品入围决赛,经过专家评审团认真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22件,二等奖37件,三等奖57件,优秀指导教师奖78名,优秀组织单位11家。其中,浙江荣获一等奖3件,作者分别为金一诺(科普短视频)、王佳欣(科普文章)、刘语朵(科普绘画),另有二等奖4件,三等奖6件,优秀指导教师10名。本报获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孟令耘表示,全国首届科普创作大赛的举办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务实之举,也是推进科普助力双减工作落地深耕的担当之为。他希望,广大的小记者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为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全国科技小记者联盟理事长石宝新介绍,本届大赛有三大特点,一是参赛人数多,本届大赛作为首届,就吸引了全国各地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赛。二是活动影响大,大赛启动以来,全国30多家科技报科技期刊、科技新媒体全程报道大赛情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三是作品质量高,科普文章、科普绘画、科普短视频,均表现出了同年龄段较高的水准。
嘉兴市海盐县滨海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陆晓玉作为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此外,“全国科技小记者联盟全新视觉系统”在活动现场启动。本报特派记者 施洋洋 王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