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体现科协担当
浦江探路智能装备如何赋能制造业
本报讯 当科学与咖啡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浦江县科技创新月期间,一场以“智能装备‘强’ 青春正向‘新’”为主题的“科学咖啡馆”活动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的6位专家,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咖啡+科学”的轻松对话方式,探讨交流、畅所欲言,共话智能装备创新,展望制造业未来发展新趋势,为推动浦江县制造业创新发展把脉献策。
活动现场,谭建荣为浦江县产值超亿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智能装备等190余家企业代表作《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的主旨报告,他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空间、拟人化机器人等三大颠覆性技术,通过案例分析,剖析颠覆性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现场干货满满。
在“科学咖啡馆”现场,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秘书长、湖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秘书长姚晓华认为,在未来,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将为制造业带来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更个性化的生产能力、更智能化的生产环境,也将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这将成为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要走的必经之路。
如何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产学研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新建,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要引导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领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育链条,一起谋求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推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应用研究,数字化赋能制造业。
“线缆行业新设备、新产品要如何研发?”浦江天马线缆有限公司马艳珍问。“这涉及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产品的创新,与今天的话题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非常契合。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必然趋势,要发挥智能制造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如智能电缆的设计、线缆智能制造系统的建设等……”杭州华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智能化事业部总经理沈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咖啡的香气中,专家和参会人员交流技术发展,探讨解决方案,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很高兴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希望这么好的平台能继续办下去。”活动结束后,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文锋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协组织的崭新使命。浦江县科协将深入学习“义乌发展经验”,认真落实“三支队伍”建设工作,更好履行“四服务”职责,赋能产业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体现科协担当,为浦江实现赶超注入强劲科技新动能。本报记者 陈旦 通讯员 严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