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 |
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一方面,嘉兴是怎么做的?何以引起全国的关注?
设立机制鼓励企业追求“科创”
建立全周期的科创企业培育机制,鼓励企业追求科技创新。
嘉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创企业动态培育库,目前入库企业总数达到9622家。同时,嘉兴还在全省率先搭建嘉兴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科创企业信用信息多跨协同,开发建设“嘉兴市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形成了“培育库+科创能力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
打造全链条的科创金融产业生态。任何一个行业的生机勃勃,都需要一个持久、健康的生态环境。
嘉兴深谙其中的生态逻辑。该市创新建立全国首个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评估引导指标体系,落地了全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建设全国首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建立专注科创担保的嘉兴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三箭齐发,有效解决了科创企业的后顾之忧。这些措施一经落地,“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创基金”的科创金融生态圈得以初步营造。
创新全要素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服务是企业顺利成才的润滑剂,有了一个务实的模式,企业才能茁壮成长。嘉兴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嘉兴)实验平台,形成“政银保投研”良性互动合作机制。
此外,嘉兴还率先实施“凤凰行动”升级版,成功获批全省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形成“中心+园区+工作站”的资本市场服务网络,推动资本市场普惠服务向中小科创企业延伸。
搭建全体系的科创金融创新载体。具备源头性质的载体,能有效减少科技与企业对接过程中形成的“肠梗阻”。嘉兴推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载体400余个,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构建全方位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聚焦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产业培育,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三年累计落实财政资金91.08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9.1%。
角色变更肩负更多使命担当
2003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以该研究院为圆心,嘉兴近年来吸引了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等一大批创新载体和顶尖人才团队。2019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唯一创新载体被写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2014年,嘉兴获批全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用了两三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科创金融的“嘉兴模式”。(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中这样给嘉兴定位——“带动嘉兴市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有分析家认为,从“带动”“转化”“基地”可以看出,嘉兴是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试验场”“孵化基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各自按照总体方案中的定位改革探索,探索出来的成果可以在嘉兴先行落地试验。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让人欣慰的是,嘉兴在诸多领域迎来了一系列利好。
2022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嘉兴作为上海大都市圈“1+8”成员之一,在功能结构中,嘉兴市着力于打造6个专业性全球城市之一,嘉善县、桐乡市着力于打造12个全球功能性节点之一,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着力于打造19个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之一。
与嘉兴之前的角色相比,此间大有深意。
过去,嘉兴就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但是在接轨的进程中,更多的还是作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普通城市,而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则意味着嘉兴由之前的参与“接轨”,转向更深层次的推动“同城”。
眼下,成为四大万亿俱乐部城市之间的高铁枢流,对嘉兴意味着更多。紧融上海的同时,嘉兴还有望再次进入苏杭腹地。
面向“十四五”,嘉兴提出了需要跳起摸高的目标。在产业层面,要做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经济整体层面,2025年GDP迈向万亿级、5年内实现翻番。
这是包括科创金融改革示范区角色带来的责任和利好,更是嘉兴多方面担当重要角色的标志。
这也正如国家《总体方案》赋予嘉兴的一个“高地”、一个“基地”的目标,它足以让嘉兴在包括科创金融在内的诸多经济改革方面,迎来更大的利好。
通讯员 陆一峰 本报记者 陈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