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省农科院农药环境生态与安全研究室瞄准农药代谢领域攻关发力

让难以捉摸的潜在污染物现形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鸟类繁殖试验中毒症状观察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农药环境生态与安全研究室获悉,该研究室牵头建设的农药代谢实验室已取得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环评批文,预计将在今年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运行后,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鉴定在环境中‘难以捉摸’的潜在污染物——农药代谢产物,为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估再加一道防护。”研究室主任汤涛表示。

  农药的田间施用会使其有效成分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环境,并在其中发生各种反应或降解,进而生成相应的代谢产物。然而由于这些代谢产物生成机理复杂且结构多样,对农药在环境中代谢成什么物质及其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难点,国内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研究机构较少。

  汤涛告诉记者,实验室将通过相关试验技术手段的提升,研究农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归趋行为、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估农药的环境安全性,从而为政府农药主管部门在农药登记决策方面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

  提高对环境中农药代谢物的识别技术,只是该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识别农药对蜜蜂、鱼类、鸟等环境有益生物的影响,建立农药环境安全测试技术,评估农药环境风险,为农药的登记上市把好环境安全关……为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学科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相关成果。

  企业是研发新农药品种的主力军。创制一款农药,从研发到上市大约需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并耗费大量资金。“如果在登记阶段不能科学、准确识别农药的环境风险,将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资金和时间损失,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汤涛说。

  那么,如何让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不付诸东流,又能确保进入市场的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学科团队通过给农药“做体检”,帮助企业不断完善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在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助力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增产功能,但因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较高,限制了其在稻田的应用。“在评估国内某农药企业生产的新剂型吡唑醚菌酯微囊制剂时,团队通过实验室研究、田间监测以及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等客观的评估了其对水生生物的环境风险,协助企业将其产品顺利登记在水稻上。”汤涛举例道。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目前,学科团队已为100余家国内外知名农药企业开展农药登记环境安全评估技术服务工作,累计完成了50余个农药原药及代谢产物、400余个农药制剂的环境安全评估试验。

  农药环境生态与安全研究室是全国较早从事农药环境安全研究的团队之一,具有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资质,以及生态环境部新化学物质测试实验室资质,并参与了农药环境安全评估试验技术20余项国行标的制修订工作。研究室团队现有27人,博士后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

  为提供更加全面的环境安全性和生态风险评价依据,团队长期饲养鱼、溞、藻、浮萍、鸟、蚯蚓、蜜蜂、蚕、两栖类等环境试验生物10余种,并具备实验室、中微宇宙系统(模拟田间试验设施)、半田间和完全田间等不同层级环境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技术能力。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让难以捉摸的潜在污染物现形 2023-01-13 2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