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代表委员热议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贡献科技自立自强“浙江力量”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作为“十四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浙江力量,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更多浙江元素,引起许多代表委员的热议。

  “之江实验室是我省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的高能引擎,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我们将不断提升创新水平。”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说,今年他们将进一步聚焦智能计算研究方向,启动多维智能感知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类脑计算等一批重大前沿科研项目,这些都是提升平台能级的大动作。

  正在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浙江,在创新平台布局上展现出广阔视野,这让省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十分感慨。“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和瓯江实验室,温州有基础有条件。”李校堃代表一一细数:宁波、温州正合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近年来落户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中国眼谷等,不断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一廊一室”建设将有力提升温州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在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波看来,这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浙大目前有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浙大还将整合更多浙江优势创新资源加入‘国家队’。”杨波委员说。

  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说:“目前,西湖大学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微纳加工技术等方面已经做了布局。我们希望能为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让西湖大学成为更强的创新策源地。”

  对高能级平台产出的创新成果,企业的期待更是急切。多年来研发生产合金材料,省人大代表、宁波博威集团董事长谢识才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创新平台应注重基础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希望攻克更多新材料制备中的原理性、机制性问题,帮助企业研发更多新产品。”谢识才代表说。

  “新材料产业对高端装备等产业有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省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旭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要瞄准国际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关键技术布局。

  省政协委员、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良正对此同样关切。他有着另一个身份——西湖大学名誉校董,他说:“期待西湖大学加速提升自身创新能级,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浙江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

  “材料是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省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属新能源所所长陈亮说,近年来,围绕新一代稀土磁性材料、新型海洋防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不断开展原始创新和攻关。

  一款新材料,从投入研发到大规模应用,平均需要12年。陈亮委员说,当务之急是要让产学研的后两环,与制造生产的前端实现更紧密的互动。他建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产学研合作交流新模式,同时发挥长三角区域协同优势,加速资源高效配置和人才技术交流共享。 

  “浙江要聚焦国家需求研发硬核技术,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 省政协委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说。

  江丰电子研发生产的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是芯片生产必需的战略性材料。通过16年技术攻关,企业打破海外垄断,跻身全球前三强,吸引不少配套企业在周边落户。

  “要真正把高质量的材料产业集群做起来,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姚力军委员说,芯片材料行业研发时间长、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旺盛,很多企业想进却不敢进。

  他建议,浙江要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母基金,各地政府根据产业特点建立相应子基金,以“政策支持+产业基金+园区建设+品质提升”模式,引导企业进军电子材料产业。这是落实打造浙江省材料产业高地的举措,既能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也能为浙江培育更多“隐形冠军”。

  曾福泉 纪驭亚 王世祺 祝梅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贡献科技自立自强“浙江力量” 2021-01-29 2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