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在两会“厅(局)长通道”回答媒体提问
三大科创高地出现“6789”喜人现象
本报讯 1月26日上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在“厅(局)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就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回答了媒体提问。
高鹰忠表示,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成效凸显,出现了一个“6789”的喜人现象,即全省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均集聚在三大科创高地,涌现出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也涌现出了EB级大数据计算平台、高端射频芯片、类脑芯片、传染病防治、结构生物学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硬核科技成果。在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牵引下,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省区第3位。
“下一步,我们要紧盯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目标,即到2025年基本建成‘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大科创高地目标,重点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高鹰忠说。
一是抓平台,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我们将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加快建设创新策源地,以此引领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大走廊和高新区等高质量发展,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另一方面,要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使之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一部分,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完善实验室体系,争取到2025年,建成10家省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抓主体,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浙江科技创新的重要亮点,呈现“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格局,全省80%~90%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项目、授权的专利均由企业供给。我们将大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企业倍增提质。一方面,要做大科技企业基本盘。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5万家。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到2025年建成10~15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增10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三是抓攻坚,着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下一步,我们将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中之重,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是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浙江路径”。全力实施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科研计划,每年将组织实施400项以上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力争出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科技成果。
四是抓人才,着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要紧紧围绕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这一目标,认真实施好“鲲鹏行动”等人才工程,积极探索顶尖人才“白名单”制和青年科学家稳定支持机制,积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积极实施“谁能干让谁干”“成果论英雄”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总之一句话,让天下英才汇聚浙江,服务浙江创新发展。
五是抓环境,着力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全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大生态,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微系统。同时要不断强服务,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围绕“整体智治、唯实惟先”,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全力做好科技系统的“三服务”。科技系统“三服务”既要用心用情更要用智用计,通过这些优质的服务,让我们的创新主体、创新者在浙江创新创业中有尊严、有成就、有回报。本报记者 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