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体运载发动机到液氧甲烷推进剂
蓝箭航天朱雀凌志一飞冲天
在湖州南太湖新区智能制造基地,一群航天科技人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着。于无声处惊春雷,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箭动力系统在这里研制、总装。火箭发动机及组合件液态试验后,很快被运往20公里之遥的山中的热试台进入紧张测试。
中国商业航天领军企业蓝箭航天,于此布局至今,创造了多个享誉社会的航天奇迹与骄傲:2019年初,蓝箭航天首台80吨发动机喷管顺利产出成品,其中使用的自主研发的激光焊接夹层喷管技术系国内首创。2018年10月27日,“朱雀·南太湖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蓝箭航天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运载火箭首飞的民营企业,备受反响与关注。
智能制造 湖州飞天
如今的南太湖新区,制造基地的一个车间门口,曾在2018年红极一时的“朱雀·南太湖号”(即朱雀一号)1∶1火箭模型赫然伫立。被视作蓝箭航天制造精神之“魂”的“朱雀·南太湖号”,承载了一代民营航天科技人的飞天梦想,也是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枚具有入轨能力的民营运载火箭。
“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要为航天事业奋斗一生。”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总经理杜方平说。
航天是杜方平一生的情怀和追求。他1968年出生,陕西人,重庆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西安航天发动机厂,在军工航天企业从事运载火箭发动机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从基层工艺员到分管全厂技术、市场,再到主管全厂生产计划,一干就是17年。
蓝箭航天于2015年6月成立,以运载火箭及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为主营业务,在北京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和湖州航天发动机总装制造及测试基地相继进行战略布局。
2017年,蓝箭航天要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制造基地。2个月间,湖州开发区的招商人员带着蓝箭航天技术人员,踏遍湖州的土地,四处奔走寻觅,最终在2018年1月,生产基地正式落户南太湖新区。
2018年5月,在同业的一片喝彩与掌声中,年过50岁的杜方平突然宣布离开体制,选择蓝箭航天再出发。背井离乡来到湖州,只为了实现心中梦,探索民营航空的潜在市场和发展舞台。
技术迭代 一箭驰骋
2019年10月26日12时20分,蓝箭航天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003台整机圆满完成200s长程热试车考核。11月7日,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中,湖州蓝箭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及低成本中型液体火箭研制”项目从272家参赛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初创企业组一等奖。
“这是继美国SpaceX的猛禽发动机、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后,世界第三台民营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杜方平表示。
潜心研究、执着奋进、百折不挠的蓝箭航天精神得到延续继承。曾经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已经发展到目前的液体运载阶段。预计到2022年,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将形成每年200台火箭发动机、15至20枚液体火箭的生产能力。
杜方平介绍,蓝箭航天眼下正在研制的“朱雀二号”(ZQ-2),是一枚以液氧、甲烷燃料为推进剂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适用于星座组网发射服务,可完成一箭多星的任务,计划今年首飞。
苦中奉献 奋力拓荒
“生产一线的技术质量管理必须始终关注。”杜方平说,从“朱雀一号”到“朱雀二号”,一支专业齐全的技术队伍得到锤炼,火箭研制的完整生产流程和供应链体系的经验积累,是最宝贵的财富。
湖州蓝箭航天有着能打胜仗的拓荒者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夏天迎着炎炎烈日,在测试场上战酷暑;冬天穿着高腰雨鞋,泡在泥泞的工地上斗严寒。既传承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又凸显出特别能创新及攻关的时代新内涵。
2019年1月7日,产品眼看就要点火试验,然而雨天路滑,推进剂槽车却无法上山。“七八个年轻小伙子穿着雨衣、雨鞋将槽车推了1公里上山。就在前一晚,他们几人还上山实验,一直赶工到凌晨。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液氮挥发的云海中,感冒了白天吃点药,晚上熬姜汤,没有一个人请病假休息。”谈及此事,杜方平颇为动容。
激情燃烧岁月,笃志敏行历程,必将伴着航天梦箭冲云霄!慎玥 马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