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成了他们的后发优势
浙江有传统村落约3000个
2012年以来,住建部等曾先后四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现有4000多个村落收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不久将是调查的“收官之年”,预计全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增加到6000个,共有行政村60万个,自然村200万个。初步统计,浙江省传统村落约3000个。
浙江是经济发达省份,也是“传统村落”的大省,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无数处于大山深处的村落尚未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近年来浙江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有力地阻止了传统村落的消亡。人们深悟到,只有传统的才是现代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生态的才是品质的。传统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成了传统村落的“后发优势”。
保护传统村落,绝对不是要它们成为一块块冰冷的化石。传统村落是家耕文明的见证,但文明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现代文明完全可以与传统村落融为一体,保护传统村落与推动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提升传统经济品质之间,完全可以相向而行。在一些村庄,牛栏和咖啡、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可以说是水乳交融。
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在杭州富阳的小乡村设计中独树一帜,带来了“乡愁经济”。村民花了几十万元入住,有人却愿意出价300万元购买使用权,大师的设计为农村带来了参观和旅游人群,也带动了资本的进入。王澍认为,设计要从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原真性出发,在不同地域要保护足够数量的古村落,使之连贯成片;保护古村落,不是拿着保护资金来粉刷一新,也不仅是将石子路改为水泥路,而是在加强保护时要尊重、保持古村落的历史沧桑感,使古村落有古意;要从历史脉络、生活方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好古村落。不仅要注重样式的保护,更要注重文化符号的传承。根据村落建设肌理、历史文脉,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保护古村落的关系。
保护古村落,不仅要留下物质空间,更要留住原住民。留住人就能留住生活细节、乡土风情,使古村落有记忆。王澍希望能加强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原住民充分地享受现代文明,让古村落的文化有根,使古村落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保护传统村落要破解产权难题,农房只能在农民之间转让,想参与保护利用的企业和个人担心投资难以得到法律保障,要加快研究制订农村宅基地租赁流转机制,通过转让、租赁、合伙经营等方式,消除法律障碍,允许和个人租用购买产权,以实现保护利用。
保护传统,是为了达到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目的。有的古村落地处偏远,道路崎岖,但正因如此,反而保持了淳朴的生活方式。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注重物质形态,更要关注乡村的生活,传统习俗、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要让村民在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提高生活品质,为后人留下研究前人、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范本。
王澍认为,在具体保护中要做到几个相结合:一要把老房子、祠堂、庙宇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习俗、节庆、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形态结合起来,以传承文脉;二要把人文遗产的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村落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三是村落的保护一定要和提高农业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
谈到传统村落保护,如何处理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也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旅游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到时候一个常住人口只几百人的传统村落是否有那么大的支撑力?浅度旅游会不会导致传统村落的同质化?如果几十年后,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消失了,那么就违背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初衷。
在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政府、村民、设计师缺一不可,农村姓村不姓城,不能照搬城市;传统村落各有特色,有可识别性。只有各方努力,才能出现日落西山的美景、炊烟袅袅的画面、月影摇曳的静谧、犬吠深巷的夜色。裘本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