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李润伟 用韧劲打造柔性化的世界

2013年第十二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计划”,2010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同年荣获第二届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2年荣获亚洲磁学联盟青年学者奖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2014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荣获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特级专家”称号。

  最近几年的电子科技领域,“柔性化”三个字毫无疑问成为科技最热词。这一热度,或许会延伸到未来的很多年。

  或许,这又将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犹如电影《钢铁侠》里无所不能的盔甲,使人类所想变为现实。但电子器件的柔性化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润伟带领团队,在电子器件柔性化及产业化应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凭借他们的执着和韧劲,向这一全新的领域勇往直前。

  受益匪浅 科研要有应用价值

  李润伟199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在那个大学生还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代,本科毕业后的李润伟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四年的大学生活,由于在年级里成绩拔尖,李润伟被保送进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谈起大学本科毕业时自己的选择,李润伟坦诚,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而是像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如果能看得很远,那最好;但如果看不了那么远的时候,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中科院作为国内最高的学术机构,自然吸引了来自北大、清华等众多名牌大学的人才。“一开始,我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压力很大。”但是,这位来自东北的小伙,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在5年后,因为其优异的成绩,同时获得了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并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历程——留学。博士毕业后,李润伟从日本到了德国,又从德国到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据李润伟介绍,该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招募了世界范围内几十个国家比较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中心为每个人每年提供500万日元的科研基金,让他们在科学道路上可以自由探索。同时,该中心还请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客座导师,与这些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直接交流,这让李润伟受益匪浅。

  在日本留学期间,让李润伟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与一位日本农民的简短交流,甚至改变了他对科研的看法。2002年秋,在大阪大学附近,李润伟遇见了一位日本农民一人开着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收割稻子。通过收割机收割、脱粒、烘干、去皮等一系列工艺后,他们从稻田里拉走大米。简短交流后,这位日本农民知道李润伟是中国人,他用并不流利的英语自豪地对李润伟说,在你们中国,做这个事肯定要很多人用很长的时间用人工去插秧、收割、晾晒、去皮等等,费时又费力……“当然现在我们国家也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水平,但是十几年前那位日本农民的自豪感,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几年的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李润伟的视野,也让李润伟定下了日后科研道路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科研不只是发表论文,而是一定要有应用价值,一定要产学研结合,解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有现实意义。

  刚柔并济 挑战柔性化世界难题

  虽然在国外生活条件优异,但是回国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李润伟的心头。“在国外,你做得再好,也是在为别人做事。回国,那是为我们自己国家作贡献。”2007年6月份,李润伟分别到北京、天津、杭州、宁波、上海等地调研,为回国做准备。

  彼时,新成立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正在全球广纳人才,经过了解和谨慎的考虑,2008年3月,李润伟正式成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一员。“宁波材料所比较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加强调科研工作接地气。”在面试的时候时,李润伟记得自己还曾说过,他们哪怕做出的科研成果是手纸,但只要能用得上,那也是为人类的文明作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当时他就为自己定下目标,用8~10年的时间,做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一个全新的平台,也给了李润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上60%的磁性材料来自中国,而这其中一半以上又都来自宁波。中国虽是磁性材料的大国,但并不是强国。”磁性材料之前一直是李润伟研究的主攻方向。2010年,刚回国一年多的李润伟在各方的支持下,就着手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以此推动浙江省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努力推动磁性材料产业创新升级。

  “我们实验室有几个研究方向,比如软磁、永磁、磁电子材料与器件等,但无论哪个方向,器件的小型化和柔性化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看准了方向的李润伟, 率领团队开始挑战器件柔性化的科技难题。

  未来,柔性化的器件为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采访中,李润伟向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柔性化世界。“未来的柔性和弹性的电子技术,应该都是刚柔并济的东西,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器件,做成可穿戴乃至可植入的,能够与人体进行很好的对接,真正实现人机共融。”

  我们在实验室里,也看到了李润伟和其团队成员研发的许多产品雏形。有可实现穿戴舒适下电信号可靠传输的弹性可拉伸导线,有基于新材料便于应用系统集成的弹性可拉伸传感器,有结合生物力学模型和体育运动学理论、对关节状态时时进行分析评估、科学指导健身运动和预警运动损伤发生的智能护具,特别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智能手套,李润伟还为我们进行了演示。在现场,我们看到,演示人员带上智能手套,如同科幻片的机械手跟随人手,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抓取、握拳,同时也可以通过人手发出的指令,机器人实现前进和后退等动作。

  求真务实 科技管理也可以创新

  静静地做研究,探索未知,寻找事物的规律,取得新的科技成果,李润伟一直乐在其中。

  不过这几年,宁波材料所又赋予他更多的责任。除了做科研,李润伟开始在科技管理上勇挑重担。2013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副所长和纪委书记职务。今年6月,宁波材料所新一届领导班子亮相,李润伟的履历又有了更新,担任宁波材料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从纯粹的做科研,到后来的科研管理双肩挑,李润伟对科研与科技管理之间如何平衡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李润伟坦陈,刚念书以及做博士后的那段时间,他将做科研和写论文基本等同了起来。但是做了几年科技管理以后,发现原来对科研的理解过于狭隘。“写论文仅仅是科研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误认为是科研的全部乃至是科研的目标,科研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新知识,认识未知的自然规律,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这才是我们做科研的根本目标。” 

  认识了这些以后,李润伟也从原来刚做科技管理时的时有焦虑,变为如今的心平气和。现在在他看来,做科研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最近他们通过努力,成立了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搭建创新中心这一组织架构和创新平台,可以把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各类社会资源以及政府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齐心协力解决磁性材料行业乃至磁产业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提升我国磁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世界领先的航母级的磁产业集群。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重要创新,是科研的一种新模式。我对科技管理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

  本报记者  姚俊英


科技金融时报 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00008 李润伟 用韧劲打造柔性化的世界 2018-12-21 2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