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田梅 在世界分子影像领域发出中国最强音

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现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分子影像学会理事会成员。

  10月底,第十四届杭州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启幕。这是一个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影响力日增的分子影像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而本届大会的主席,即是被其学生称为“女神导师”的女科学家——田梅。

  田梅早年负笈海外,投身医学影像学习研究。归国后,她扎根浙医二院,领导团队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在世界分子影像学的舞台上,犹如寒冬里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的梅花,田梅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带领团队正在国际分子影像领域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耳濡目染,筑梦分子影像

  田梅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耳濡目染,使田梅从小就立志,要像妈妈一样,当一名伟大的医生。

  为学习研究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治,20多年前田梅医科大学毕业后,即赴国外继续深造,围绕重大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治工作,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20余年。

  分子影像,是一个新型交叉学科,美国和日本也是在上世纪末起步。它能够用图像显示体内小分子的代谢分布等生物化学变化,与X-光、CT、超声以及磁共振等反映解剖结构的影像不同,能够敏锐地捕捉疾病的早期异常变化。田梅预见性地选择了这一具有发展潜力的前沿专业。经过扎实艰苦地求学和对医学科学的不懈追求,田梅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取得了日本医学博士学位。

  医学博士毕业,是田梅从事分子影像职业生涯的一个新开始。同年,她参加了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面向世界招收优秀青年科学家的竞聘,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研究业绩入选JSPS特别研究员,成为当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唯一入选者,并获得JSPS最高额科研资助开展独立研究。2006年,田梅应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放射诊断工作,参与了著名的利用分子影像手段评价格列卫、索坦等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其后又受邀前往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在日本和美国工作的十多年,田梅获得了难得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多中心、多学科基础与临床交叉研究工作的经验。她深化了多模式医学分子影像、干细胞及免疫T淋巴细胞治疗的分子——基因影像示踪等研究,创立了新型多模式分子影像临床转化技术方法,首次确立了长时程示踪和监测评估干细胞治疗模式,为核医学界同行相继借鉴和采用。

  脚踏实地,在世界舞台绽放

  “我当时在国外的生活、工作环境都很好,但总感觉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2011年,一直心系祖国的田梅放弃在美国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杭州,全时、全职加入浙江大学。

  回国后,田梅在浙大和浙医二院的支持下,白手起家,建团队、买设备、搭平台,并迅速参与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多模式分子影像的研究基地,特别是干细胞活体示踪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团队所研究的“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试点专项之一,也是影像领域唯一竞争入选项目。据悉,该研究发现“中药+干细胞”的疗法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上具有良好效果,美国核医学杂志称这是“老配方+新药物”的新疗法,有望成为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基石。

  此外,回国后,田梅在神经分子影像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田梅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癫痫是一种反复性突然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癫痫患者一般从幼儿时就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的病情会逐步加重。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病灶在哪里,体积是多大,涉及哪些脑区,都需要达到精准的判断。

  田梅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所有的文献显示,患儿的癫痫病灶的检出率是在15%~39%之间,而田梅通过和儿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的合作,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目前的检出率可以达到79%。也就是说很多病人在其他医院诊断不出病灶在哪里,在浙医二院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田梅刻苦执著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著名国际同行赞叹。“田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中国任何一个机构的财富,而且也是美国最好大学的宝贵人才。我坚信,她将成为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将为临床和转化型分子影像研究、个体化医疗、促进中国和世界生物医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正电子断层显像仪(PET)发明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迈克尔·菲尔普斯教授对田梅的评价。

  未雨绸缪,长江后浪推前浪

  回国后,让田梅印象深刻的是,在国外见到的很多病人都是早期的或者初期的,但回国后见到的很多病人都已经到了晚期,有些甚至于都无药可治了,才来到PET中心做检查。因此,对于核分子影像这一新技术的推广,田梅深感责任重大,除了需要全民科普之外,也需要全社会甚至临床医学工作者对于这一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

  “其实,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是当前高精尖的影像诊断技术,已被国家列入‘十三五’期间的100个重大项目,标志着我国本专业领域的重大发展机遇。”虽然这一新技术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田梅也有自己的担忧,她告诉记者,在这一领域,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虽然已有300多台PET仪器,但是国内高校中这个专业的后继力量相对薄弱,近几年浙江大学医学本科生选择核医学的学生并不多,学生们还不了解这个专业。

  未雨绸缪。田梅希望尽其所能,推动PET这一技术的发展。她回国一个很大的原因还在于,希望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田梅现在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上。据悉,目前田梅在浙江大学医学部承担着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学生、硕士班、博士班的教学任务。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临床,不管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到他们科室轮转实习的医生,田梅都会向他们讲述核医学分子影像学这一学科的魅力。

  “可以预见的是,没有现代影像就没有未来医学,分子影像将成为医疗事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因为它可以及早地预测、预防和治疗,特别是在精准医疗、脑科学等方面,分子影像将会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未来还有许多难点需要克服。因此,田梅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领域。

  未来,田梅和她的团队还将用分子影像这一手段,来研究细胞在体内的生化代谢与变化情况。她也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她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他们的声音。而最重要的是,要让全世界的病人共享他们的科研成果,这也是一位为医者最大的心愿和初衷。

  本报记者  姚俊英


科技金融时报 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00008 田梅 在世界分子影像领域发出中国最强音 2018-12-21 2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