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
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2600亿元
当前,信息经济正步入数字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驱动力,是新时代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区委、区政府有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余杭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基础,提出了《余杭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先行区的建设方案》,建立全域创新、全面发展数字经济新格局,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将余杭打造成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
五地融合,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立足余杭区产业基础,聚焦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这一总定位,围绕“五地”发展目标,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数据驱动、平台提升、主体培育、人才服务、环境支撑六大发展能力,强化五大保障,构建“365”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全区域、全要素、全天候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到2020年,按省统计口径,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2000亿元规模区。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2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5%以上,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
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地。信息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引领全省、全国发展,通过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到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上市企业超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生物经济深度融合,一二三产各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加深,工业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共享经济等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迸发。到2022年,规(限)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建成1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突破2万家;移动支付应用实现全覆盖,信息消费规模翻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全国数字化应用示范地。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城市大脑”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发部署和普及应用,建成高效数字政府,推动普惠化的民生服务,到2022年,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达到全国标杆水平,“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完善。
全国数字科技创新策源地。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完善,成为基础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到2022年,全域梯次创新格局初步形成,获得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2000项以上,之江实验室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建成3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数字人才创业圆梦地。为全球数字人才提供生态最优、服务最佳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体系,促进数字人才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到2022年,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海内外领军人才50名以上,培育2000名以上杰出“数字工匠”和卓越工程师。
九措并举,构建数字经济新格局
一是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核心产业发展新优势。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及人工智能小镇、南湖创新小镇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聚集高地;提升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云、大、物、移、智等技术集成应用,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产业开放发展生态;融合发展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完善园区专业技术服务和孵化功能,集聚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软硬件集成平台和应用服务企业;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深化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软件创新能力产业化;根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一批前沿未来产业。
二是推进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化转型新标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完善智能制造项目准入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工厂物联网行动,引导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服务、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区农业大数据云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实施智能化新产品培育计划,深化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智能控制等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及服务,研发人工耳蜗、生物芯片、康复治疗设备等高端智能医疗器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生产能力共享的再利用,在服装产业实现产能共享、协同制造,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发展集科技仪器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项目等内容服务共享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共享新模式。
三是推进城市数字化,打造智慧应用融合新示范。推进“一心一脑”建设应用,利用阿里“飞天”自主可控云平台,率先推动党政信息系统国产化替代,深化“城市大脑”在社会综合治理和交通领域先行推进试点应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提升政务办公效能,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全区治理体系,推进企业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多维度市场服务平台等建设,实现经济决策智能辅助;完善智慧社会民生服务,重点推进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智慧民生服务应用升级、优化扩容,积极探索智慧城区建设运营模式。
四是提升科技创造力,打造数字科技驱动新高地。推进“2+X”高水平基础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建设,争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支持阿里达摩院总部建设,构建全球性的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与国内大院名校合作,培育世界一流的数字技术基础学科群;推进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推进智能诊疗设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加快家纺服装产业创新综合体数字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名校、名院、名企联合研究院建设,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数字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建设,打造一批掌握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
五是提升数字生产力,打造数字化赋能新平台。引领发展数字贸易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全力支持和推动阿里巴巴eWTP全球化布局落地,推进第三方、自建等全民众包物流平台建设,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建设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服务,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1+N”体系建设,将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成跨行业、跨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示范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产业互联网小镇等平台,发展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鼓励传统工业软件企业向工业App云应用云服务商转型。
六是提升平台凝聚力,打造全域发展新格局。构建“一核两区两高地”发展主平台,以未来科技城为重点,打造数字产业化创新核心引领区;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全省领先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区;以临平新城和良渚新城为重点,打造全省数字化融合新动能培育高地。
七是提升主体竞争力,打造数字企业新活力。加强领军企业培育,贯彻领军企业“雄鹰计划”,引导其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引培国际国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行业总部或创新中心,强化资本市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八是提升人才吸引力,打造数字人才新队伍。充分发挥阿里系、高校系、海归系、浙商系优势,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青年“双创”英才;支持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行业领军企业制定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以标准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全面发挥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两大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用,鼓励大学生、青年创客等开展创新创业,鼓励留学人员及高技术人员带项目、技术创业。
九是提升服务支撑力,打造产业发展新环境。建设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动5G商用,加快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NB-IoT(窄带物联网)城区全覆盖,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