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应建立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
永嘉县桥头镇第三小学 叶丽曼
摘要:完美的演唱需要良好的歌唱心理做铺垫,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兴趣,从精神、身体和实际历练中提升意志品质,引导自我检查与调节,达到控制紧张的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勤奋实践,克服心理障碍,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充分展示歌唱的魅力。
关键词:声乐艺术、声乐教学、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宣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它从各个方面展现人们的心境,是一种内心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在歌唱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以充分展现声乐的魅力。然而,声乐歌唱心理难以把握的现象是现代声乐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提高和掌握这一技巧是演唱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声乐演唱的心理分析
(一)声乐心理学概述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生心也”,即乐是由声音产生,其本质是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动[1]。这也表达了声乐本质的呈现与心理状态之间的重要关系。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并非始于现代,远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声乐心理学的萌芽。我国声乐心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徐行效提出应建立声乐艺术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二)声乐演唱时的不良心理
1.对演唱技巧不娴熟
一个没有经过歌唱训练和一个受到正规训练的歌唱者在歌唱时的心理是大有区别的,通常一个人要做自己并不熟练或不擅长的事时,总是带着心理负担的,这种心理的负影响造成的心理紧张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紧张心理状态一般会随着技巧的增长逐渐消失。
2.环境的变化
舞台环境与我们平时练习或上课的环境大有区别。最明显的是空间范围变大,演唱者会担心自己的声音是否能让全场都听见。另外演出场所会有络绎不绝的观众,舞台上,灯光、音响效果不同于台下,为了营造气氛往往呈现出多变的效果,这些有形的环境变化都会对演唱者的心理产生无形的影响,最终导致紧张的歌唱障碍[2]。
3.个人得失感重
个人得失感过重是诱发不良歌唱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乏遇到过分强调“面子”的学生,他们通常的表现是较敏感,心事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卑感”,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此不良心理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比一般学生大,他们患得患失,思维无法集中,十分害怕失败。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一)让兴趣成为推动力
古往今来,凡是在各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者,都是对其追求满怀热情,这种情感就是从最初的兴趣演化而来[3]。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爱好,不断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兴趣,以自身的兴趣感染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教导学生,从学生的爱好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精神的培养
歌唱心理培养的重要方面,意志坚定的人通常会直视困难,始终保持不妥协不放弃的心态。在学习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个时候不能气馁灰心,培养自信的心态,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习惯,使自身处于意志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螺旋上升态势。
2.身体的锻炼
精神之外,应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学习之余加强身体锻炼,人体就是声乐乐器,它的健康才能保证声音的悠扬。呼吸是支撑声音的基本条件,通过有氧运动,能有效地增加肺活量,良好的身体条件,会增加演唱的“资本”,这对心理状态的提升大有帮助。
3.实际的历练
胆量是需要通过实践得到的,丰富的经历不断积累,会逐渐提升个人应对不同情况的胆量。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胆怯情绪,需掌握好自身的心理克服能力,多在各种公共场合表演,不畏惧人多要大胆唱出来。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大小演出,来克服紧张的情绪。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1.自我检查与调节
要养成检查自我是否出现“紧张情绪”的习惯,如手心流汗,双拳紧握,双肩耸起,遇到这种紧张的信号,可通过漫步走,做大口呼吸气或做轻声哼鸣发声等来缓解,使自己的大脑及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2.“预热”的重要性
在演唱之前,可找一个使自己能放松的场合,或站立或静坐均可,闭目回想歌词的段落语句,也可静听优秀歌唱家演唱此曲的状态,在心理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此时应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演唱的歌曲中,不能有杂念,要勇敢的跨过心理的障碍。
3.加强语言训练
平时训练中要养成清晰吐字的好习惯,例如,日常中注意多朗诵歌词及文章和报纸,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口齿清楚。以此练习发音会使演唱者声音更明亮、集中。当演唱者对声音满满自信时,自然也减轻了自身的心理压力。
(四)勤奋实践是成功的保障
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积累。实践证明,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较好的演唱和表演,而精彩演唱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4]。艺术实践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必经之路,包括校内外组织的独唱、合唱、演讲等。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勇气,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演出实践,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提升对舞台的感觉,以达到歌唱心理培养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学生必须相互协作,教师应合理把握学生心理的尺度,学生应积极配合,理解老师的教学,在合作中不断进步。教师应更好地揭示声乐教与学的心理现象以及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过程,唯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3-13
[2] 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心理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6:4-4
[3] 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32
[4] 李程鹏,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探析[J],大舞台,201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