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并举
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9.67件
4月20日,《2017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在上海发布,白皮书内容显示,2017年,浙江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统计显示,到2017年年底,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67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196件;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54.5万件,居全国第二;马德里体系国际注册商标有效量达到4972件。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省府办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改革。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浙江省政府建立了知识产权部省合作会商机制,打造知识产权生态最优省。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成果使用、处置、权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推动各类国家试点示范建设,目前浙江省除舟山外,其余10个设区市均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序列,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为示范城市。全省累计有23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单位,其中15个为示范县;东阳、龙泉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湖州市及所辖县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强市、强县、强企一体化实施样本。
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整治力度,积极推进专利行政执法权下放工作,金华、丽水全部实现执法权下放辖区内各县(市、区),实现区域内知识产权(专利)纠纷精准投诉、依法受理、快速保护。省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产权类案件办理新渠道,如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检察机关通过试行设立金融知识产权科等模式,拓展知识产权类案件专业办理渠道,提升专业化办理能力和水平。法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成功申报设立杭州、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实行专利技术类案件跨行政区划管辖模式和“三合一”审判体制。省质监局积极促进形成质监部门省、市、县三级联动,地方政府、质监部门、电商平台三位一体的电商产品执法工作体系。
开展各类打击假冒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2017-云剑行动”“2017-云剑联盟”“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全省行政机关共立案侵权假冒案件26071起,办结案件24699起,涉案金额10992万元。全省法院全年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4128件,审结22873件,分别同比上升15.7%和10.83%。
优化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电子商务专利执法维权推进会”,22个省、7个市的知识产权局加入了电商领域协作执法办案工作,2017年共移送或办理协作单位移交的电商案件6619起。杭州海关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长效治理机制,开创性地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联手优质电商平台,成功查获全国首期互联网跨境出口侵权案件,并以此为契机,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信息共享、线索互通、联合打击”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常态化协作机制。
深入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保护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打击网络刷单炒信行为,开创“首次运用大数据技术打假,首次运用互联网思维打假,首次实现政企深度合作打假”的新模式,协同开展了2017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相继开展了以消费品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执法打假,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加大互联网医疗监督管理力度,开展邮件和快件寄递渠道重点执法等。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走出去”工程
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省司法厅会同省人社、商务、政府外事侨务、政府法制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拓展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和帮助浙江省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帮助企业解决与境外主体的知识产权争议。杭州海关针对关区中欧班列(义乌)的运营,主动对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商户,遴选10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有较多需求的出口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中海关执法力量和执法资源,为其提供自主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规划,知识产权国际维权援助等特色服务。省贸促会引导外向型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强化品牌意识,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办理各类案件90件,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
加强与境外同行的合作交流。省公安厅部署全省经侦部门加强对外贸活跃的重点地区和速卖通、阿里巴巴等重点涉外电商平台的监管,加强与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的协作,推进与美国纽约执法部门的执法交流。杭州海关参加了中美海关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一期、二期,在行动中重点监控以快件、邮递、海运渠道输往美国的侵权产品,通过加强风险分析、强化现场监管、密切联系配合、深挖侵权源头等措施,共计查获侵权邮包145批次。本报记者 张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