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盖戳位置不同露马脚
浙商银行查堵一起变造票据案件
![]() |
相比现金结算遭遇假钞,汇票伪造欺诈因票据期限长、金额大、几经背书转让而更加隐蔽。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就拦截了一起高仿真的“变造票”案件。
当时,杭州M公司的财务人员拿着一张银承来到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要求办理浙商银行涌金票据池的票据入池质押业务。票面显示,该银承的出票金额为人民币420万元整,出票人为河南的H公司。
银行柜员按照惯例,通过央行系统对票据“电查”(即对银承的票号、期限、金额、收票人、出票人、承兑行等要素信息进行核对)得到的查复书显示,相关信息与票面并无二致。
同时,承兑行还在查复书中告知,该银承曾被查询过十余次,其中8家银行各查询一次,2家银行各查询两次。“M公司新近才开通票据池业务,入池的首张票据就是这张大额银承,票据只有经过多次背书转让才会有多次的查询记录。” 多次查询记录引起了银行运营管理部业务处理中心经办人员沈佳宇、楼敏的注意。楼敏还发现,该银承没有粘单,背书人只有票面收款人和M公司两手,被查询十余次有违常理。
随后,沈佳宇和楼敏向包括承兑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再一次发出查询,并在与各家银行的电话沟通中获知,出票人在出票日签发多张银行承兑汇票,有“小票套大票”的嫌疑。
常规查询后,沈佳宇向承兑行发起了传真查询请求,然而,承兑行提供的银承第一联(底卡联)的影像与票据实物并无明显区别。银行工作人员向承兑行再次发出银承第二联影像的传真查询,最终得出了印章盖戳与实物票据上的位置明显不同的结论。
“技术上看,相比无中生有伪造假票,在真票基础上小改几处更加隐蔽。”楼敏说,柜员手工盖的印戳,在位置和角度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蒙混过关。
事后,第三方公司的专业鉴定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判断:该票据在红外光下票号和大小写金额均涂改,表现为票号未位“8”疑似由“5”变造,大写金额“肆佰贰拾万元整”为全部刮改而成,故红水线明显有刮改、挖补痕迹,小写金额的“2”由“¥”变造,且“2”后面的所有数字均为刮改。在紫外光下票号处的团花及整版兰花图案均有明显断痕,紫外光下呈明亮色。用特殊蓝光检测,票据号码、金额处的底纹有明显断痕——这张银承确系变造而来。
目前,警方已介入,对涉事公司进行调查。
关于票据欺诈:
伪造假汇票的伎俩一般有三种:一是“无中生有”,利用科技手段彻底伪造假票;二是“照猫画虎”,先签发真票,再根据真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克隆票”;三是“改容易貌”,把金额较小的真汇票数字改大,即“变造票”。
这三种方式中,尤以“变造票”的仿真度最高、鉴别难度最大。变造银承一般是通过加“0”或者改写,将银承金额由小变大;而除了被修改的极少数关键要素,包括印章在内的其他部分都是真的,极易瞒天过海。
本报记者 徐军 赵琦 通讯员 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