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伐桩储水,可行!
日前,一种利用毛竹伐桩储水减少林地水土流失的新模式已在湖州市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地上游——吴兴区埭溪镇红旗村投入生产应用,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毛竹采伐过后,竹林中留下了大量的伐桩,伐桩也叫竹篼或毛竹蒲头。留在山上的毛竹伐桩,自然腐烂需要8~10年,最长可达12年,导致林地空间被占,影响竹林高产丰产。假如采取人工挖掘处理,人均每天只能挖除70~80个,费体力、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为科学解决这一制约竹子培育的技术难题,2010年,湖州林业科技人员自主开发了毛竹伐桩处理机械,人均每天可处理量达到500~700只。在该机械推广应用中,技术人员经连续跟踪发现,在竹篼粉碎腐烂过程中,仍有自然储水量少、地表腐蚀质被雨水带走等问题。
对此,湖州市笋竹产业联盟创新团队、湖州市林业局、湖州市林科所专家及技术人员,创新了一种利用毛竹伐桩储水减少林地水土流失新模式。其核心要点是:利用机械处理伐桩时,在伐桩上坡位将粉碎钻头倾斜至15~30度,定心钻头安放在竹篼下坡边缘,启动电机将上坡位竹篼边缘切出一个比地平低于2厘米左右的“V”字型切口后停机,再将钻头调整至垂直向下进行切割粉碎,直到其底部即可。
此模式不仅有效增加了竹篼内的自然储水量,增强了竹林抗旱能力,而且能够分段拦阻枯枝被水流带走,进一步增加林内有机质含量,保护竹林生态环境。下雨时,地表泾流伴随地表腐蚀质进入竹篼,大大增加了其自然储水量,枯枝落叶滞留竹篼周围,有效减缓了地表泾流的流动速度,起到一定的有效拦阻作用,使上游的泥土不易被雨水冲走导致水土流失。竹叶、杂草滞留竹篼内或竹篼周围,洞内落叶等有机质逐年增加,既有利于水分涵养,又有利于林地质量的提升,为持续经营创造条件。
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