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融试验区

来这里触摸浙江 近代货币金融史的脉络

  想了解浙江近代的钱都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吧,这里正在举办“观泉阅世:浙江近代货币金融概览”。记者日前来到该馆区二层展厅,看到共展出了246件(组)珍贵实物和影像资料,并且意外寻觅到罕见的第一套人民币票样的踪迹。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

  据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介绍,浙江地处东南富庶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金属货币的流通。唐宋时期,以质库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遍布浙江全省,杭州更是铸钱、金银、纸币并行流通。明朝中叶,钱庄的出现将浙江金融推向一个新高度。陈浩说,此次展览主要从3个部分呈现鸦片战争以来浙江货币金融的概况,推出了浙江近代货币形式的流变、浙江近代金融机构的变迁和浙江近代货币管理变革的“三部曲”。

  浙江的近代货币大致经历了太平天国在浙江的铸币、银元的开铸、从制钱到铜元、辛亥光复时期的币券、闽浙赣根据地的货币以及抗战时期货币等历史时期,钱币的形态也变化繁多。

  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曾两次攻占杭州,为增加财政资金来源,开始在驻地开炉铸造货币。这些钱币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是研究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些货币被清政府大量收缴和销毁,因而存世较少。清政府则开铸了“光绪元宝”铜元,后改面文为“大清铜币”。光绪二十九年,浙江省在杭州设铜元局。浙江铸造的铜元中间有一“浙”字,俗称“中心浙”。

  抗战时期,浙江地方银行成为浙江金融界在抗战中的主力银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及苏浙皖边根据地发行包括金库兑换券、银行币、地方政府币、商会币等形式的浙东抗币和江南抗币,禁止日伪币,有力促进了浙江抗战新局面的到来。在此期间,浙江地方银行总行和分行先后内迁,抗战胜利后迁到杭州复业,改为浙江省银行。

  钱庄则是近代金融机构变迁的又一产物。明末清初以来,钱庄与银铺发展起来的银号渐趋同一。浙江钱庄主要分布于杭州、宁波、绍兴、湖州、温州等地,随着商业经济发展,新式银行不断登上历史舞台。

  展区中,最吸人眼球的当属面值各异的第一套人民币票样了。所谓票样,就是人民币流通前印出来的样子。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面额达5万元。该套人民币停止使用长达半个世纪,存世数量不多。

  见习记者 李婳


科技金融时报 金融试验区 00003 来这里触摸浙江 近代货币金融史的脉络 2017-01-06 2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