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融试验区

地方金融监管走出“温州路径”

温州成立地方金融监管联席会议。

  □ 金讯

  从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到成立全国第一个地方金融监管局,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类别的城市,近五年来,温州地方金融监管实现了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监管之路。特别是2016年以来,温州不断推进地方金融监管新机制建设,着力提升监管实效,在整合监管力量、推动横纵联动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横纵联动监管支起一张“天网”

  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地区共有15类2300多家地方金融市场主体。温州方面为此成立了由政法委、法院、公安、财政、国土、金融办(局)等20个部门组成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协调推进地方金融风险排查、处置和监管工作,目前该协调机制运行良好。

  据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沈显克介绍,2016全年通过部门联动、市县协同等方式已开展了17次风险排查,覆盖小贷公司等12类近2000家市场主体。检查以来,共通报小贷公司违规行为2起,函送相关部门风险排查结果2次,移送相关部门案件线索27起,约谈相关市场主体高管达80多次,下发整改通知书、管理建议书、风险提示函近90份。前段时间,温州某交易中心违规开展“温原油”业务,市县两级监管部门联动,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目前该中心已全部退出“温原油”业务。

  以基层网格为单元支起一张“地网”

  2016年11月4日,苍南县灵溪镇横江村网格人员在日常排查中发现某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嫌疑,通过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一张网”)上报了相关线索,经“镇(街)-县”网格人员操作处理,流转至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进行查处取缔。

  2016年8月,温州市率先在浙江省实行“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金融风险管控机制。该机制就是以网格为单元,把监管层级下沉,以此有效掌握网格内金融市场主体设立、理财宣传等信息。截至2016年12月中旬,温州市11个县(市、区)均已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涉及网格人员约6500人。通过这样“一张网”已掌握并处理了9起风险线索。

  在利用网格化管理推动监管层级下沉的同时,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还依托遍布温州城乡的763所社区学校,开展金融风险防范教育。该局监管二处负责人方大林,是社区学校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宣传师资库的成员之一,他说通过点大面广的社区学校,向普通老百姓普及金融知识、讲解金融风险,非常接地气。

  多措并举支起一张“技网”

  地方金融监管涉及到风险的预警、防范、处置等环节。围绕这些环节,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有的放矢、多措并举,由面到点探索多样的监管技术手段。

  温州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系统是温州进行地方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该系统纳入了多类地方金融市场主体的监管大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非现场监管系统,发挥的就是一个预警作用。”沈显克说。在一期已实现对10类近900家平台企业接入的基础上,近期将启用非现场监管二期系统。

  为进一步防范风险,2016年5月,温州采取预警措施,建立了理财产品宣传的预审机制,将此类宣传纳入合法合规渠道,有效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上,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今年也有多项创新手段。如在全国率先出台消费者后悔权制度,即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后,可以有5天的冷静期。在投资冷静期内,若消费者提出书面申请,相关主体应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转让、退款、回购等形式在内的措施,保证消费者放弃认购的权利。近期,温州还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推出监管“负面清单”,涉及主体经营管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募集资金管理等方面共28项管理措施,在全国率先试行地方金融市场主体监管预先承诺机制。

  监管效果初显改善温州金融生态

  “温州在推进民间融资实现阳光化、规范化,引导民间资本对接实体经济,创新培育地方金融组织,加强民间资本流动监测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地方金融监管创新之路。”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金融办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张震宇表示。

  温州已经从局部金融风波的先发地区,实现率先突围,区域金融已经趋于稳定。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末,温州全市各项存款增速已经从2013年的4.51%,在浙江全省垫底,逐年提升到16.40%,居全省第一;各项贷款增速也从2014年的1.04%,全省排名垫底,逐步提升到5.26%,居全省第六;不良率也由全省最高的4.68%,连续三年实现“双降”,逐步回落到目前的2.99%,有望到今年继续下降到浙江省平均线以下。

  温州的民间融资行为也得到规范引导。根据数据显示,民间综合利率水平从金改前的25.44%下降到2016年11月份的16.13%;民间融资“契约”撮合资金比重从金改前的不到5%提升至目前的23%;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知晓率从2014年的18.7%提升到目前的32.9%。同时,依托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引导民间小资本进入产业领域,累计组织60.81亿元投向设备改造升级、原材料采购等1300多个项目。

  与此同时,温州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温州已累计处置风险企业1500多家,相关受益企业4800多家,19701家企业纳入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同时,法院的金融借款合同案件数开始从高位下降。


科技金融时报 金融试验区 00003 地方金融监管走出“温州路径” 2017-01-06 2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