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农业】

岱山捕捞业面临“渔民断代”之忧

  休渔期过后,岱山县衢山岛的渔业码头一片繁忙。船老大祁杰刚卸下一批丰产渔获归港,但脸上却不见一丝笑容,“没有固定工,经常出一次海换一次人。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种活,真担心将来渔民断了代。”

  本地年轻人多“上岸”

  今年36岁的渔民张瓦达是衢山镇枕头山村村民,家里几代人都靠捕鱼为生。“以往,村民中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从事捕鱼工作。而跟我一般大的觉得捕鱼太辛苦、太枯燥,不少人早已转行。”张瓦达告诉笔者,尽管现在年轻的渔民少了,但他会坚持下去。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船上岁数偏大的工人都是自家人。“过去祖祖辈辈没有文化,只能靠打鱼为生。现在孩子们都上岸读书、学技术,眼界开阔了,可以干的职业很多,没多少人愿意打鱼。”渔民既为孩子“上岸”高兴,也担心后继无人。“出海是份苦差事,通常十几天的时间都在海上漂泊,生活很枯燥,见惯世面的年轻人当然不愿干。”衢山镇万北村渔船老大沈先生认为,出海捕鱼是一项极其辛苦和冒风险的工作,这也让很多年轻人望而止步。

  外地务工人员成主力

  由于本地年轻人不愿从事出海捕鱼工作,加上捕鱼的报酬比一般打工又要高出很多,这吸引了来自四川、安徽、江苏等地众多外来打工者前来捕鱼。“原来船上外地渔民也就两三个,但现在已超过一半了。”沈先生说。“现在成本上涨,捕捞效益差,工资太高承受不起,不涨工资又招不到人,真是两难啊。”沈先生向笔者诉苦。为了雇到工人,沈先生不得不提高船员工资。他说,工资已由最初的每年4万元,涨到现在的每年7万元。“船员工资涨了,可愿意干的人还是少。”沈先生说,因为出海打鱼辛苦,加上风险较高,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只能招一些年龄偏大的熟练工补充。据沈先生介绍,他的渔船上的渔民大多数都超过45岁了,年龄最大的一位已经超60岁。

  转行脚步加快

  渔民一个接着一个的转行,捕鱼业劳动力流失越发厉害。“这几年衢山发展迅速,就业渠道明显多了,工资待遇差别也在缩小,不少渔民就不愿再吃这苦了,想到了转行。”今年31岁的渔民毛杰,八年前转行,算得上是最早一批转行的渔民。

  现在毛杰承包海塘搞起了养殖,开起了渔家乐。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养殖一年能赚约10万元,农家乐一年也能有几万元收入,算下来比出海捕鱼强多了。”

  从17岁第一次跟父辈出海捕鱼算起,张瓦达至今已在海上生活近20年。“小时候不用走远,就在渔港附近,一网下去就能装满舱。现在一网上来大鱼很少,甚至下网捕空的时候也会有。”

  张瓦达告诉笔者,国家实行伏季休渔政策,是有作用,但要恢复到当年的水平很难。“捕捞效益差,自然会想到转行。”

  据了解,目前,岱山县正稳步推进捕捞渔船减船转产工作,助推渔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县也出台并完善了扶持政策,有计划地引导传统捕捞业进行转型升级,用各种手段努力缓解“渔民断代”的难题。黄银凤 周婷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05 岱山捕捞业面临“渔民断代”之忧 2016-12-27 2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