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土 控杂草 增收入
湖州为新种茶园“穿”绿衣
近年来,随着安吉白茶声名鹊起,湖州茶叶种植业发展迅猛,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5万余亩,且以每年新建茶园0.3万亩左右的速度在持续增长。由于茶园大多建在坡地,部分甚至建在高山上,且经过垦覆翻耕,可谓是“一块新茶园,白躺三四年”;新建茶园一两年没有经济收入,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且易滋生杂草,除草施肥等管理成本较高,茶农往往大量使用除草剂除草,非常容易造成面源污染。
为有效遏制新建茶园带来的生态危害,科学处理生态保护与茶农增收之间的关系,湖州林业科技人员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勇于实践,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套种保水土、控杂草、添绿色、增收入的方法措施,率先在新种茶园引进浙江省林科院山稻种植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为新种茶园“穿”上绿衣新装,取得初步成功。目前,茶、稻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据种植大户陈土林介绍,他于去年底新种茶叶20余亩,5月上中旬种好山稻之后,在今年梅汛期长、雨多量大的情况下,山地水土与种植之前相比没有出现大的水土流失现象;没有打过一次除草剂,杂草也比较少。新种茶叶经过连续16天36℃以上高温天气的“烧烤”,山稻遮挡下的新叶、嫩叶没有出现卷叶、烧叶情况,长势良好。
项目组技术人员说:“新种茶园套种山稻,其好处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保水土护生态。农民种茶林地一般都经过垦翻处理,考虑投产后采收方便,一般行距在1.2米左右,由于小茶苗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行间林地只能自然裸露,山地经垦覆之后没有遮蔽物,一场暴雨,疏松的泥土就会顺水而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套种山稻一般在5~6月底前完成,在梅汛到来之前能生长到15~30厘米高,由于山稻的直根性特点,此时它的根系已经深入土层深30厘米左右,此时雨水来袭,泥土就被根系缠住,起到较好的固土作用,对保护山地生态很有好处。二是控杂草减污染。垦覆过的新种茶园行间,透气透光,一旦温湿度适宜,泥土里的草籽就会生根发芽,快速生长。以往的做法和经验就是化学除草,草虽少了,但残留化学药物渗入泥土,雨水来袭,由高到低,四处横流,污染在不知不觉中流进人们的生活。山稻生命力非常强,播种好3~5天就能生根发芽,10天左右就能长到15厘米左右,要比一般杂草长得快得多,如果雨水和温度条件好,1个月就能长到35厘米以上,稻长一分,杂草的光就少一分,梅汛之后进入盛夏,草已基本被稻遮盖,也就难成危害了。这样就不用除草,更不用再进行化学处理,药用少了自然减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是遮强光保温湿。高温强光直接照射,新种茶叶的新叶极易灼伤,甚至晒死。2013年连续高温,湖州等地当年新种茶叶,几乎全军覆没。山稻在进入盛夏前,一般能长到30厘米,有的可以达到50厘米以上,烈日当空,宽长的稻叶正好为茶叶带来阴凉,新叶受到烈日灼伤的危害大大降低,稻叶遮挡茶树根部,其蒸发量也相应减少,有效保住了土壤的湿度,其生长可以不受大的影响。四是地增效人添收。茶叶生长,一般需要4年时间才能产出效益,种植户每年需要投工投肥投药,付出相当可观的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土地长期闲置长草,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套种山稻后的投入成本虽然有所提高,在不施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前提下,其品质比大田生产的粮食肯定要好,亩产量达150公斤稻谷,按每公斤30元计算,产值可达4500元,效益可观,这对于茶农增收来讲,也是大有好处的。”
新种茶园“穿”绿衣,茶、稻、地、农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夏有绿、秋金黄,自然和美的景色、科技惠农的魅力在山地呈现。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