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农业】

浙江省农科院构建菜用大豆一体化全产业链

五年助农民增收五亿余元

  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自1998年开展菜用大豆育种和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此研究的团队之一。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选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适合机收的早、中、晚熟,鲜食、加工兼用的菜用大豆新品种。近五年在浙江、江苏、江西、四川、广西、安徽、湖北等地累计推广菜用豆类新品种300余万亩,产值达45亿元左右,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

  浙江省海盐县自80年代起便以种植黄豆为主,最高峰1954年黄豆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2010年起通过与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的院地合作,逐渐构建了一条从种质收集鉴定、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原种提纯复壮、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产地检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机械化采收、保险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为实现菜用大豆产业上下游的互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日,记者走近海盐菜用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现场展示会,探访菜用大豆全产业链构建的阡陌之路。

  院地合作结硕果 成果转化接地气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宜菜用大豆的种植。2010年以来,随着海盐的浙江万好食品速冻生产厂的建成和投产,需要大量加工型的菜用大豆,开始就地培育加工型菜用大豆生产基地。在此期间得到了浙江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从蔬菜所引进了‘浙农6号’菜用大豆新品种,在蔬菜所的指导下开展中试和示范,通过两年的示范,非常成功。该品种各项指标均优于“台湾75”,较“台湾75”亩增产10%以上,亩均增收280元以上。凭借丰产稳定性和加工品质好的优点,‘浙农6号’一下成为本地规模基地的主栽品种,成为了菜用大豆全产业链的重要基石。

  通过本地的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肥药、统一管理和统一收购,海盐县逐渐形成了一条标准化菜用大豆全产业链。2014年“浙农6号”上市后,各地采购商蜂拥而至,收购价一涨再涨,平均收购价3.6元/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达到1450元。2015年平均收购价3.1元/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达到1050元,农民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6号’的中试与示范”项目获得了2014年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实现了科研和市场的成功链接,做到将科技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留在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的家里。

  新技术新机械共助农民增收

  有良种更要配套良法。在以品种为优实现产量增长10%的前提下,研究人员采用“豆粕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菌肥+光碳核肥”的增效营养套餐,与传统施肥方式对比,产量又可实现10%的增收,同时通过新技术施肥处理增强了毛豆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减少硝酸盐等化学成分,实现“两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随着规模基地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增收,劳动力的短缺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采摘期间,采摘费一涨再涨,甚至在集中上市期间还面临雇用不到劳动力的窘境,不仅吞噬了各基地的利润,还使得正常工期得不到保障。为此,农科院科研人员发挥“工匠精神”,与农业机械厂家联合攻关,推出了可将毛豆荚叶分离输出的毛豆采摘机,相比传统的人工采荚省工省时且高效,攻克了限制菜用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蔬菜所研究员龚亚明表示,今后的研究方向还会根据毛豆的弯度等各方面改进机器动力受力度,使毛、荚损伤度更低,品质更高,做出更适合毛豆采摘的专业化机器,这也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通过多年努力,2016年海盐菜用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体系不断完善,以沈荡为核心形成了‘浙农6号’—单季晚稻水旱轮作全新的农作制度格局,并在沈荡一带形成了万亩加工型大豆基地。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建立加工企业+农场组农业订单的方式,为农户及家庭农场解决去路问题,免去后顾之忧。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农科院将开展更为广泛而务实的合作,让科技结出更多更新的硕果。将菜用大豆在海盐推广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扩大深化,注重加强研究院所与地方、农技站,科技人员与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将市场、技术、效益结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最终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

  实习生 张宇璐 通讯员 邵敏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05 五年助农民增收五亿余元 2016-07-05 2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