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
—— 记浙江省“万名好党员”、省科技厅办公室副调研员费必胜
西藏那曲地区,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区域,被称为“生命禁区”。一般人旅游都不敢涉足,别说入驻工作三年了。但第八批援藏选派干部启动时,费必胜义无反顾地向组织报了名。
身边的同事大感惊诧。不理解他为什么离开富庶的江南水乡,离开妻女相伴的温暖家庭,选择去满目荒凉并且空气稀薄的地方贡献三年?妻子尤其放心不下。他回答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选择援藏,多些阅历,多做些事情,生命才会有厚度。就是孩子将来长大了,也可以骄傲地说,我爸爸曾经为西藏贡献过美好的三载年华!再说,我当兵出身,不惧怕恶劣环境!”
对记者的采访,费必胜并不是太配合,以准备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电视专题片为由婉拒了。他说:“科技厅有着浓厚的工作氛围,厅里每一个人工作都很拼。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接触厅领导的机会多些,他们本身就是榜样,比如周国辉厅长出差时在车上还写东西,周末也不休息,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店小二’。其他同志也是一样,在这样的氛围里,由不得你不去努力,不去拼。”
“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是部队鼓舞人的一句口号。22年的军旅生命,在费必胜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以前省军区的同事说,费必胜不怕吃亏吃苦,待人热情真诚,工作一直敢打爱拼。
王力是和他同批转业进省科技厅工作的。他说,2014年10月,费必胜脱下心爱的绿军装,参加军转培训,近2个月时间,他学习特别认真,笔记做了厚厚2本,因为表现突出,集训结束被评为优秀学员。
2015年1月,费必胜先到厅人事处协助工作,3月到办公室负责宣传、信息、信访、科普和政协联络。同时,在机关党委挂职6个月。从进科技厅工作的那天起,为了尽快挑起担子,加班是他最常做事情。
“他在厅里经常最晚离开办公楼。”值班的保安师傅说。
“一个礼拜,几乎每晚都见他在办公室吃盒饭,然后加班。”同事何飘飘说。
曾经的同事王秋芬说,去年7月8日,“第六届科技新浙商”颁奖晚会结束当晚,他回到办公室改报社记者陆续传来的稿件,他要求高,对记者的稿子不是很满意,索性自己动手写。她接到稿子编微信时,是凌晨4时19分。
“费必胜同志政治素养好,大局意识强,工作富有激情,业务素质过硬,尤其在科技宣传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与费必胜最熟的莫过于厅办公室主任姚礼敏,两者年龄相仿,同为70后的姚礼敏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据他以前的部队领导吴凤林介绍,费必胜当年是军内有名的“笔杆子”。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闻1000余篇,新闻作品荣获过全国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南京军区新闻质量一等奖16次。费必胜写材料出手很快,到地方履职,他肯定能很快上手,无缝对接。
在省科技厅办公室,费必胜负责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创新浙江”,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外界了解浙江省科技工作的重要平台。在去年年终总结里他说,新闻是易碎品,必须坚持做到:重大科技工作当日必出稿,上级关注的工作当日必出稿,突发性的新闻第一时间必出稿。
“在科技厅,无论大小事情,经他手宣传,都是成批量大篇幅地发表在全国各大媒体以及网络。”同事郑煊说。
“他对新闻宣传有热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科技工作充满感情,善于捕捉新闻热点,稿件时效性强且有深度,展现了科技人的风采。此外,他主动服务意识好,与各个处室的工作都能及时对接。”与费必胜合作过科技厅重大典型宣传的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齐昕深有感触。
对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信任和支持,费必胜视其为工作源源不绝的动力,并时时自增压力,以更高的标准对待工作。
无论接到什么工作任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费必胜从来不说“不”,总是“满血复活”,全力以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去年国庆长假,他在老家看望父母,突然接到要求他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的任务,他立刻投入工作,几番周折才得知屠呦呦家电话号码。电话那头总是占线,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拨打,终于联系到屠呦呦,并巧妙地说服她进行了电话采访,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撰写的新闻稿件《屠呦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提倡原创发明》被中新社评为新闻质量一等奖。
在工作上,费必胜是个多面手。在部队工作时,先后从事过新闻、教育、理论、电视传播等工作。到地方依旧如此,材料、新闻、通讯、评论撰写,各类活动组织协调,样样拿得出手。据厅办公室2015年总结显示,在办公室主任领导下,他负责的宣传工作风生水起,发布科技新闻1200余篇,向科技部报送动态信息395条,在全国科技系统排名第二。“最美科技人”、“科技新浙商”评选反响较好。他所负责的科技普及工作被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评为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
凡是付出,皆有回报。2015年,费必胜被浙江省委办公厅《今日浙江》杂志社聘为重点作者,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公务员;2016年,被中央党校评为优秀学员,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省“万名好党员”等荣誉。
再过几天,费必胜就要踏上援藏之路。但他并没放松自己,刚从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宣传中抽身的他,旋即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准备工作当中。他说:“人过四十,年龄上已进入不惑,但我的心依旧充满激情干事的热情。”
本报记者 阴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