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鸣
为什么要重视抗营养素现象
![]() |
有些食物混合食用,会在体内引起一系列的反应,使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吸收受到影响;有些食物本身就含有对抗其他营养成分吸收的成分。人在吸取食物营养的同时,一不小心,就可能遭遇对抗吸收的现象。究竟营养成分之间为何会“打架”?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人们日常饮食又该如何规避抗营养素的侵扰呢?
营养成分之间为何会“打架”
市民范大姐,每天早上都用豆浆机榨豆浆,他们一家子人都知道豆浆喝之前一定要煮熟,不然会食物中毒。但究竟是怎样引发的中毒,范大姐及家人却不怎么了解。其实,这是一个营养成分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又称为抗营养素现象。
抗营养素现象,指的是机体在吸收所需营养成分或元素过程中,出现对抗吸收的现象。通俗点说,就是营养成分和营养成分之间、营养素和非营养素之间“打起架来”,而“惹起事端”的成分,就叫做抗营养素。
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素,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尤其是种子,富含蛋白酶抑制剂,目的就是防止被动物消化。
食物中常见的抗营养素有:植酸、蛋白酶抑制剂、皂苷、红细胞凝集素、硫苷、单宁酸等。这些抗营养素,有的本身也是营养成分,比如植酸、硫苷等。
人体发生抗营养素现象后,除了引起中毒之外,就是在抗营养素的作用下,部分营养成分没有得到有效的吸收。这是日常饮食中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健康隐患,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影响更大。
抗营养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被发现体内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比如钙。
其实,很多人平日里都留意缺钙问题,在饮食中也比较注意补钙,有的还经常服用钙片,但是最终缺钙者还是占了一大部分。这很有可能就是饮食中的抗营养素破坏了钙离子的吸收,游离的钙离子无法被骨骼利用,补充的钙白白浪费了。
抗营养素——植酸,就会影响钙离子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植酸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根和茎中,其中以豆科植物的种子、谷物的麸皮和胚芽中含量最高。植酸本身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水解产生肌醇和磷脂,前者具有抗衰老作用,后者是人体细胞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植酸对绝大多数金属离子有极强的络合能力,与钙、镁、锌、铁、锰等离子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影响这些矿物质的有效吸收,这是它的抗营养化性。如果人们在大量摄入了富含植酸的食物后,补充钙片,就很有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利用。
植酸还能抑制很多消化酶的活性,比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葡萄糖苷酶……因此,它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从而导致肠道高渗透性。但是,专家认为低剂量的植酸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要身体稍微多分泌点消化酶就好;另外,某些种类的肠道细菌还能分解植酸盐,使其中被结合的矿物质可以重新被吸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胃肠功能也随之出现下降,因此,食物中抗营养素的作乱,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更大。中老年人中的多发病、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某些癌症等,与之造成的营养不均衡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抗营养素是一种隐蔽的“健康杀手”,有的时候还很凶险。
比如皂苷,茄子、土豆、番茄和辣椒中都有,如发芽的土豆、没长熟的番茄,富含致毒的皂苷成分。四季豆中毒的病因与皂苷、植物血球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抗营养素有关,主要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等。
其他抗营养素还有抗硫胺素、硫苷、单宁酸等。草鱼、鲫鱼、扇贝、海蟹、鱿鱼等水产品中含有的抗硫胺素,可影响维生素B1的利用。酒精也会干扰维生素D、B1、B12等的吸收。
有的抗营养素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比如卷心菜、紫甘蓝、萝卜、洋葱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硫苷。一方面,表现为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对碘的吸收;另一方面,对子宫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地规避抗营养素现象显得非常重要。
日常饮食该如何避免抗营养素现象
科学应对营养对抗现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营养学知识,认识食物中天然的抗营养素。而且,这些抗营养素,是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来进行消灭或者降低含量的。
一般有加热法、机械加工法和水浸泡法。加热法又分干热法和湿热法,前者包括烘烤、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等,后者包括蒸煮、热压和挤压等。在处理食品中的抗营养素时,比如硫苷,鉴于硫苷对热敏感,就有营养学家建议,将富含硫苷的蔬菜,一半生吃一半熟吃,这样既可保留防癌成分,又有利于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机械加工法可以除去单宁酸、植酸等,通过机械加工对禾谷籽实的表皮层进行去壳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的抗营养作用。粗粮还含蛋白酶抑制剂,尤其荞麦、莜麦含量最高,但粗粮发酵以后,酵母菌可以大大降低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四季豆、豆角、芸豆、蚕豆等,含有皂苷和血细胞凝集素,食用前要把它们浸泡并煮熟。如在水中至少浸泡15分钟,必须烹调至无原有的生绿色和生豆味,皂苷在100℃,环境中30分钟后,毒性可消失。
此外,铁在黑木耳、海藻、动物肝脏中含量较多,进食这类食物同时饮用含有单宁酸的咖啡、茶、红酒等,会降低人体对铁的吸收,体内缺铁者尽量少喝这些饮品。锌多含于瘦肉、鱼、牡蛎、谷类中,与高纤维食物同食,会降低人体对锌的吸收能力,有意补充锌的时候,应少吃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
■小资料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迟发性过敏症状
70岁的张阿姨前段时间开始不时地出现皮肤瘙痒,由于情况不太严重,她估计是冬季天气干燥引发的皮肤瘙痒,没太注意,只是随便涂了些药膏。但到了春天,张阿姨的皮肤瘙痒反而发作得更频繁了,还有些红肿,甚至还出现了胃肠不适的症状。她到医院就医,医生为她做了检查后诊断为进食海鲜导致过敏。张阿姨很纳闷:“我以前从来没有吃海鲜过敏啊,再说了,我这些症状也不是每次都是吃完海鲜才出现的啊。”
医生解释说,很多人的皮肤在年轻的时候很健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皮肤分泌功能会不断退化,对人体的保护功能也在减退,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过敏的现象了。加上环境侵扰、压力过大,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皮肤的抵抗力,容易诱发过敏。
至于张阿姨提到并非吃海鲜后就出现过敏,医生介绍说,这是因为临床上有一种迟发性过敏,是指肌体受到刺激后12小时以上才发生的过敏反应。一般的过敏反应是迅速的,但是有些人的很慢,甚至连药物皮试都没反应,在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后才发作。像张阿姨虽然主要过敏原是海鲜,但由于迟发性,往往在隔一两天后才出现症状,以致她无法将其与海鲜联系起来。一旦出现食物过敏现象,一定要到医院作过敏原检查,确定并远离过敏原。
医生建议,怀疑有迟发生过敏症状者最好做一下IgG抗体检测,即食物不耐受检测。临床证明,许多慢性疾病与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检查也是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IgG)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