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滋养,让“浙”里乡间村美民富产业旺
![]() |
工商银行温州分行金融支持县域种植户扩大生产。 |
![]() |
温州银行金融服务团队走访丽水市景宁县菌菇种植户。 |
![]() |
中国银行平阳水头支行柜员为平阳水头镇新联村农户上门办理“黄汤贷”业务。 |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浙江金融监管局围绕新时代金融监管职责使命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引领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渠道,创造了金融赋能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各银行机构要坚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锚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主责主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全力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为之江大地“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本报记者 徐慧敏
通讯员 黄张苗 黄艳丹 欧雪芳
拓宽乡村共富路
农村广阔无垠的“希望田野”,是金融服务的“热土”。浙江金融监管局指导金融机构深入实施五大专项行动,积极盘活林权、养殖设施等资源资产,深入推进“农户家庭融资负债表”模式,为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提供金融要素保障。
在碧波荡漾的永嘉县楠溪江上,竹筏悠然漂行,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游客们乘筏而下,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楠溪江独有的宁静与壮美。这如诗如画的景象,正是永嘉县文旅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楠溪江流域竹筏漂流。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县乡村振兴,工行温州分行充分发挥金融优势,积极支持永嘉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永嘉县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其中,永嘉县楠溪江流域竹筏漂流30年特许经营权的成功拍卖成为双方合作的又一亮点。目前,工行温州分行已为永嘉县旅投集团实施的永嘉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6亿元的信贷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楠溪江竹筏漂流特许经营权收购、耕读小院改造提升工程、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配套提升工程以及石桅岩游客中心提升改造工程等多个子项目,带旺了山区旅游。
这是金融劲笔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的缩影。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工行温州分行深知这一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在乐清市大荆镇,铁皮石斛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然而,种植农户们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帮助农户们解决这一难题,工行温州乐清支行深入调研市场情况,结合农作物生长周期资金需求,推出了“种植E贷”产品。工行温州乐清支行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当地政府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铁皮石斛产业协会等权威机构收集数据,并实地走访种植户调研。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在充分掌握市场情况的基础上,该行为石斛种植大户吴先生量身定制了授信方案。随着30万元“种植E贷”资金的到账,吴先生的铁皮石斛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他感慨地说:“工行的贷款真是及时雨。有了这笔资金,我就可以放手大干了!”
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工行还推出了“渔业贷”“杨梅贷”等一系列针对渔农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解决了渔农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在工行的金融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渔农小微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破解农户融资痛点
5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惠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浙江丽水举办“银行业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主题交流会。
在“九山半水半田”的丽水市,菌菇产业是农户世代传承的“饭碗”,但资金沉淀周期长、季节性波动大等问题长期制约产业发展。“三月接种菌种、四月养菌控温,等到秋天才能收菇,这大半年光买菌种、囤木屑就要垫进去10多万元。”丽水市景宁县澄照乡香菇种植户林大哥还在为资金辗转难眠的时候,百里外的龙泉市黑木耳加工户李大哥看着仓库里堆积成山的黑木耳暗自苦笑:“春耳价格低,现在囤货最划算,但去年的货款到现在还没给我结清。”
温州银行丽水分行依托“三查三访”机制,组建金融联络员队伍,深入菌棚实地调研,创新推出“菇农模型”“丽农模型”等定制化信贷方案,为山乡食用菌产业全链条融资提供精准支持。针对林大哥的20万元设备升级需求,温州银行景宁支行当天完成授信,提供三年期循环额度,随借随还,助力其升级冷库设备、采购菌种扩大种植规模;面对李大哥百万元周转难题,温州银行龙泉支行以仓库50万公斤黑木耳干料及历史流水为授信依据,24小时内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助力其抓住原料低价窗口期囤货。据悉,丽水地区已有1万余户农户获温州银行24.69亿元贷款支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菌菇产业链,助力山乡农户从“怕风险”走向“稳增收”。
在浙江省“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目标的指引下,温州银行积极响应浙江金融监管局的政策导向,以普惠金融为抓手,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精准破解农户融资痛点,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
“我家的甲鱼肉质紧实,裙边口感软糯,品质过硬生意自然好。引进新设备,干劲更足了。”在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汪女士一家都从事甲鱼养殖生意。2024年,萧山甲鱼在众多特色农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评选的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称号,成为萧山农业的一张名片。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萧山甲鱼产业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养殖模式和产业升级,然而购置先进的养殖设备所需资金让众多个体养殖户心生顾虑、望而却步。温州银行杭州萧东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得知情况后,迅速派专项服务团队实地走访养殖基地,为汪女士推荐可随借随还的“温信贷”产品,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在金融“及时雨”的助力下,汪女士购置了更高效、稳定的罗茨增氧机和智能话养殖监测系统,有望培育出品质更优、口感更佳的甲鱼。她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升级技术,形成“抱团致富”效应,擦亮乡村振兴“金名片”。
助力特色产业振兴
近年来,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的引领下,各银行保险机构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发挥金融行业优势,突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支持领域,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质效。
“中国银行的服务效率非常高,这笔黄汤贷真是及时雨,利率又便宜,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让我们有更充足的信心去发展壮大。”有着“中国黄茶第一村”美誉的平阳县水头镇新联村的村民雷华满激动地表示。他成功从中国银行温州平阳支行获贷6万元,年利率远低于当地其他同业贷款利率,并通过支取款项购买了原材料。
据了解,平阳县产茶历史悠久,先后获得“中国黄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黄汤产业发展正成为该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针对部分种植农户在发展经营中的融资难题,中国银行特制定推出了“黄汤贷”产品。中国银行平阳支行积极对接黄汤示范村平阳县新联村,上门服务。截至一季度末,该支行已对接5个重点村,累计收件56笔、投放46笔合计583万元的贷款资金,让广大黄汤农户充分享受“黄汤贷”带来的“红利”,帮助平阳县黄汤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依托中行平台资源和产品政策,紧抓“美丽乡村E贷”“商户便利贷”等时令普惠产品,严格落实客户经理清单化日常营销考核,做到事半功倍精准获客。目前已对接五十丈村等开展整村授信业务,累计投放美丽乡村E贷农户18户,金额288万元。
近年来,中国银行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资源投入、金融创新、基础服务和银政担合作等多方面举措,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围绕乡村振兴,丰富涉农金融场景创新,推出“和美乡村贷”“农文旅贷”等产品,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推进涉农线上信贷产品体系建设,打造“惠农贷”“益农快贷”等线上产品。在基础金融服务方面,优化涉农综合金融服务条件,推进特色网点建设,升级手机银行乡村振兴服务渠道,推出“美好乡村”版手机银行,助力农村客户线上化转型。中国银行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通过捐款、物资捐赠、消费帮扶等方式助力扶贫,推动公益消费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