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科技】

解放70%人力,24小时在岗

“防爆医生”5年完成5600万次零事故巡检

  本报讯 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杭州安森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台通体橙色的机器人正沿着模拟油气场站的路线缓缓行进。它时而停下“抬头”扫描仪表读数,时而“侧耳”倾听设备异响,宛如一位“全科医生”为场站做全面体检。这是安森智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防爆巡检机器人,别看它身子小,却拥有智能读表、跑冒滴漏检测、异常温度监测、异常声音识别等功能。

  “天然气场站的泄漏和爆炸风险时刻威胁着工人安全,传统的人工巡检效率低、隐患大,我们想用技术改变这一现状。”安森智能总经理蔡永锋深耕石油化工领域十余年,深知行业痛点——传统的肥皂泡检测法通常一个阀门检测需15分钟,一场站巡检动辄数小时,效率低下且风险极高。

  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一家化工企业因疏于巡检发生爆炸导致多人死亡的新闻刺痛了他:“能否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从源头扼杀安全隐患?”

  这一年,安森智能的第一台防爆巡检机器人在陕西成功投产。五年来,这款机器人已在全国80余个大型油气场站“上岗”,累计完成5600万次巡检任务,成为能源行业智能转型的“排头兵”。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机器人也是如此。”蔡永锋介绍,机器人通过“望闻问切”全方位感知场站状态。

  先来说说“望”。它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如同“火眼金睛”,不仅能以95%以上的准确率读取各类仪表数据,还能捕捉阀门毫米级的开合变化。若数值异常,报警灯立即闪烁示警。配合3D激光导航,机器人可自主规划巡检路线,灵活绕开障碍物,在复杂环境中穿梭自如。

  再说“闻”。灵敏的“嗅觉”是机器人的另一大优势。其气体探测传感器可精准识别甲烷、硫化氢等危险气体,检测灵敏度达3ppm,远超行业标准。红外热成像仪则像“体温计”般扫描设备表面温度,异常温升即时触发预警。即便设备发出轻微异响,128阵列拾音器也能精准捕捉,将隐患信号实时传回后台。

  接着说“问”。虽然防爆巡检机器人能代替60%~70%的人工,但遇到复杂情况时,又能通过扬声器与技术人员“对话”——接收指令、提醒安全规范,甚至主动汇报任务进展。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既保障效率,又为关键环节保留人工研判空间。

  最后说“切”。机器人的左上端有一个激光甲烷传感器,操作路径好比摸脉象,机器人会向管道连接处等既定位置发射一束激光,激光到达指定位置后会折返,通过发射量与反射量的对比,能知道这束激光被吸收了多少,通过计算就能知晓甲烷是否泄漏。

  蔡永锋告诉记者,如今的第四代防爆巡检机器人相较前代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成为行业技术标杆。“底盘抬高后,越障能力更强,30度斜坡也能轻松攀爬。”此外,新一代巡检机器人采用四轮八驱设计,可直行、横移甚至原地旋转,适应复杂地形,云台升降功能则解决了高处巡检难题,“像身高1.7米的人看2米的仪表会仰视误差,但云台升高后,数据读取更精准。”蔡永锋说。

  在深圳燃气某场站,防爆巡检机器人已连续服役三年。蔡永锋算了一笔账:“2000平方米的场站,原先需12人三班倒,现在仅需3人配合机器人,效率提升75%。”他回忆,去年机器人检测到一处关键部位微小甲烷泄漏,避免了较大事故的发生,“若靠人工,可能根本发现不了。”

  目前,安森智能的100多台机器人已覆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等80余个场站,平均无故障运行超3000小时。蔡永锋透露,公司市场占有率超40%,年销售额增速稳定在30%以上。

  创新不止,安森智能的研发团队仍在挑战更高目标。“轮式机器人遇到沟壑需搭桥,未来我们要研发防爆四足或人形机器人,实现全地形覆盖,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更智能、更稳定、更懂人。”蔡永锋信心满满地说。

  截至目前,安森智能已获20余项发明专利、6项国家防爆认证,并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订。蔡永锋信心十足:“能源行业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力超万亿元,我们将积极拓展化工、地下管廊等新场景,为危化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科技】 00006 “防爆医生”5年完成5600万次零事故巡检 2025-04-25 科技金融时报2025-04-250000600037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