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科协】

浙海大聚焦关键技术,科协机制赋能产业升级

洞头打造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牧场”

  本报讯 4月21日,在温州市洞头区鹿西乡妩人岙海域,一场科技赋能的“牧鱼”行动正式启动。3万尾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培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在声波系统的“护航”下,成功“入住”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牧场”,这也是该基地今年首次增殖放流活动。

  作为项目的技术主导方,浙江海洋大学联合温州市洞头区海洋开发研究院、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鹿西乡政府等单位,将智能声波系统应用于大黄鱼增殖放流。

  现场10个橙色浮筒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声波,形成覆盖160亩海域的“无形围栏”,既限制大黄鱼逃逸,又不干扰其他海洋生物自由活动。

  此次放流的3万尾大黄鱼幼鱼,是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教授团队历时多年攻关的成果。团队通过大黄鱼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出具有优良基因的岱衢族大黄鱼后子代,并采用三级驯化技术培育出规格达200克、体长22厘米左右的优质苗种。该苗种与传统苗种相比成活率提升60%以上,生长性能显著优化。

  “这些苗种遗传性状接近野生种群,更能适应自然海域环境。”严小军表示,团队通过专项驯化技术解决了大黄鱼种质退化的核心难题,为后续增殖放流和自然种群恢复奠定了科学基础。

  目前,团队已在3000尾大黄鱼幼鱼上打上人工标记。“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标记大黄鱼的存活率、逃逸率、保存率等,系统评估大黄鱼在海域的摄食效率、生存适应性和洄游规律,为优化增殖放流技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严小军介绍,浙江海洋大学将与洞头区政府围绕大黄鱼繁殖生物学、智能装备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破解海水增养殖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牧养一体化”智慧无人渔场建设,助力实现大黄鱼自然资源种群恢复,也让海洋牧场释放更大的潜力。严小军表示,团队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让海洋牧场从“试验田”升级为“生态引擎”,为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海大方案”。

  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无网环境养出的大黄鱼肌肉紧实,口感更接近野生品质。此次3万尾鱼苗放流后,各项研究数据将帮助牧场提高声波覆盖范围,优化发声效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聚焦关键技术,深度融入洞头区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洞头区科协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促成浙江海洋大学与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的深度合作,于2024年成功建立博士创新站。通过机制赋能区域产业升级,双方未来将围绕前沿领域持续攻关,构建“研发—孵化—转化”一体化平台,为洞头打造海洋经济高地实现海岛共富提供长效支撑。本报记者 叶扬


科技金融时报 【科协】 00004 洞头打造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牧场” 2025-04-25 科技金融时报2025-04-2500004000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