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技术路线选择“纯视觉方案”
背后有着怎样的技术逻辑和考量?
上个月,随着特斯拉FSD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在国内城市道路的开放,FSD也引起了汽车行业关于自动驾驶的热议。消费者选车时,面临智驾功能选择,需权衡技术、安全与成本。未来智驾竞赛将聚焦算法、硬件与生态,日常出行也将迎系统性变革,但现阶段由于道路法规原因仍为高级辅助驾驶。
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一些车企在技术路线上始终坚持其独特的“纯视觉方案”,与其他车企普遍采用的“多传感器高精度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选择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和讨论。特斯拉和后来的小鹏、乐道等选择纯视觉方案,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技术逻辑和考量?
降低硬件成本与维护费用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主要依赖摄像头作为感知设备,而非价格高昂的激光雷达。摄像头的成本远低于激光雷达,这使特斯拉能够大幅降低车辆制造成本。此外,摄像头的结构简单,维护和更换成本也较低,为用户和制造商节省了长期开支。
同时特斯拉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其庞大的车队,特斯拉能够收集全球海量的视觉驾驶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不断优化其神经网络算法。这种数据驱动的技术路径,使得纯视觉方案在感知和决策能力上不断提升。
人类驾驶车辆主要依赖视觉信息,纯视觉方案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摄像头模拟人类的视觉感知,特斯拉试图复制人类驾驶的决策过程。这种设计理念使得其自动驾驶系统更接近人类的驾驶习惯。
近年来,国内一些车企和品牌也在推动纯视觉的智驾方案。华为推出的ADS SE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已在智界S7和深蓝S07上搭载,可实现高速导航驾驶和智能泊车。蔚来的子品牌乐道L60也没用激光雷达,但会与主品牌共用一套算法。比亚迪年初发布全民智驾,旗下大部门车型都上了智驾,但同样是自家的“天神之眼”系统,却分了带激光雷达的高阶版和不带这两种版本,这就是两种方案在不同车型上的共同发展。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需要整合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这不仅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可能引入数据冲突和误差。而纯视觉方案通过单一类型的传感器、摄像头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有望实现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OTA软件升级,特斯拉可以持续改进其视觉算法,为用户提供更先进的自动驾驶体验。
目前大多数国内新能源车企选择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而纯视觉智驾方案使其在技术上独树一帜。这种差异化策略不仅帮助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还强化了其技术创新者的品牌形象,像小鹏算是国内最早用上激光雷达的车企,现在也完全走上了纯视觉的智驾方案。
尽管纯视觉方案在成本和技术上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极端天气如大雾、暴雨条件下,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可能受到限制。此外,纯视觉方案对算法的依赖度极高,任何算法缺陷都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对此,特斯拉官方也表示,其视觉算法已经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处理复杂的场景,并且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可靠性。同时,特斯拉也在不断通过软件更新提升系统的适应能力。
对于智能驾行业的影响
纯视觉方案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行业趋势的引领。随着AI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特斯拉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推动更多企业重新评估其技术路线。
未来,随着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纯视觉方案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应用。而特斯拉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和数据积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相信将来也会有更多车企会用纯视觉方案。目前,国内也有品牌同时使用两种方案,在高、低档不同车型上作区分使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纯视觉和高精度激光雷达的两种方案,都将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 王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