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精准育种技术,创制新品种42个
食药用菌有了“中国芯”
本报讯 食药用菌产业是我国第五大种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国之大者”。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灵芝在内的食药用菌种大多从日本、韩国进口,没有自主的种苗。由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农业大学等为共同完成单位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食药用菌产业育种、栽培、加工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攻关,从无到有做强“中国菌种芯片”,推动菌物种质资源保育创新,解决了食药用菌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近日,“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团队经过长期持续不断的攻关,在食药用菌的育种、栽培等关键环节实现了自主可控,让食药用菌有了‘中国芯’。”项目因何能从一众优秀科技项目中脱颖而出?寿仙谷副董事长李振皓博士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李振皓进一步介绍说,该项目开创“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技术体系,建成国际领先、年入库量全国最多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为世界菌物资源保育提供了中国方案。他们还创建精准育种技术,创制新品种42个;提出“木腐菌草腐化”理论,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1.24亿吨;实施“南菇北移,北耳南扩”,黑木耳种植面积增长1000倍;突破全株高质利用技术,食用菌可食化率从70%突破至100%。
项目系列成果在全国28个省、45个示范基地推广,累计产值4023.97亿元,近三年产值1177.78亿元。
寿仙谷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承担的是灵芝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等核心工作。
寿仙谷于2010年与李玉院士团队联袂共建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开始了在灵芝等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新品种选育、生态循环栽培新模式等方面的联合攻关。
“与食用菌以产量、抗逆性、商品性等评价标准有所区别,灵芝作为药用菌,除了上述表型指标,还要进一步从功效物质、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李振皓介绍说。对此,寿仙谷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同研发了灵芝高通量数字表型仪,创立了“表型+基因型+功能成分+活性评价”高效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种质在农艺性状、遗传信息、理化特性、功能成分与生物活性等多维度系统评价,并成功选育出仙芝系列灵芝优良新品种,并将这些品种用于公司灵芝及去壁灵芝孢子粉产品,有效地推动了优良品种到高品质产品的产业转化。
经过多年努力,寿仙谷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灵芝种质资源库及数字化种质资源库,入库的1万多份灵芝种质,既有采集自全球的野生种质,也有通过航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高效创制的种质。
这一殊荣并非偶然,而是寿仙谷长期坚持“科研立企”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寿仙谷董事长李明焱便作为“全国星火计划带头人”被国家科委选派到日本研修。此后,通过长达数十年的努力,寿仙谷先后培育出了“仙斛1号”和“仙斛2号”,其中“仙斛2号”多糖含量提高到了58.7%,被外界称为“铁皮石斛中的超级稻”。
“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为科技工作者,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发扬奉献精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李振皓说。通讯员 余未 本报记者 杨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