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找到医教研管协同融合“金钥匙”

“新医科”新苗正在义乌茁壮成长

  本报讯 在神奇的改革开放热土——义乌,一颗“新医科”的种子,正茁壮成长为“中国式医学现代化区域先行‘浙大样板’”的参天大树:七年时间建成一所具有国际化发展特色的三甲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医院还连续四年蝉联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排名稳居全国前5%、全省前10;三年时间建成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和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

  “‘三院一体’顶层设计新模式成为医教研管协同融合的‘金钥匙’,蕴含了浙江大学‘新医科’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浙大四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凯说。

  为着力解决县域基层群众“看病难”、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突出矛盾,2014年10月,浙江大学和义乌市倾力合作,体制机制突破创新,全国唯一一所落户县域的著名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省级医院)开诊运行。

  十年间,浙中地区的医疗水平和老百姓的就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杭州、上海的火车上不再挤满异地求医的身影,浙大四院成为了百姓就医的第一选择。

  对于这一点,义乌经营户李飞(化名)深有感触。“以前孩子生病发烧,我们都要抱去杭州看,挂号、排队、检查、复诊,经常一折腾就是一两天,现在再也不会这样了。”李飞一家亲眼见证了这所家门口的省级医院、三甲医院的高速发展。建院初期,浙江大学派出在杭的六家附属医院实行“科对科援建”,李飞在这里偶遇了陈亚岗、杜立中等众多面孔熟悉的杭州专家。让他彻底改观的,莫过于4年前的一场“劫后余生”。当时,他意外检出直径45厘米、重达30斤的肿瘤,多地医院都告诉他肿瘤巨大、风险过高,无法手术,最终浙大四院普外科专家团队为他在“生命禁区”里成功“排雷”。

  “2023年门诊量超225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义乌市外,外籍患者门诊量达1.6万人次,位居全省前列,此外住院患者中四成以上来自外地,随着医院品牌声誉的提升,我们的医疗服务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据介绍,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辐射范围覆盖浙中地区超700万人口,国际医疗接诊来自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

  2023年9月12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新校园正式启用,来自25个“一带一路”国家不同肤色近百名本科医学生踏入美丽校园,开启六年满载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学习之旅。

  “中国有责任有能力为国际医学发展作出大贡献。”国际医学院院长黄荷凤院士的话语,始终激励着国际医学院的师生们不断前行。国际医学院首创“临床-教学-科研”三导师制,引导学生早科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卓越的国际化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开学不到1年,校园内已经举行29场高水平国际医学学术会议和学术培训,邀请了来自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知名学者,新生的校园注入了浓浓的学术气。

  来自加纳的Emmanuel Osei Nkansah,2年前来到中国攻读妇产科博士,成为国际医学院首届妇产科博士生。此前,他在加纳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并在高校任教,从事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发现,在浏览妇产科领域的顶刊文章时,总离不开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寻迹而来的他成功报考了浙大四院医学中心徐键教授的博士生。Emmanuel期待着拿到博士学位后,能继续留下从事科研工作,积累足够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后再回到家乡贡献力量。

  今年上半年,国际医学院2024级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生(英文授课)推介会走进世界多国,受到各地师生青睐,报考人数远超往年,生源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提升。国际医学院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和义乌市新的中国医学教育的一张崭新“金名片”。

  与之同时,义乌市也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摘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名为“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由王凯教授领衔研发,其中的靶向新药——迈华替尼,目前正在申报上市过程中。这款新型药物已经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前期研究显示其对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的上市将为广大NSCLC群体带来新希望。

  在医学领域之外,“三院”也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院”和中国移动共建的超算中心,即将于今年暑期建成投用,这将填补浙中区域算力空白。它不仅将有力支撑“三院”的科研诊疗,如进行高精度医学影像分析、训练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疾病预测等,也向其他有超算需求的研究机构、企业等开放,推动地方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促进科研与产业发展。

  通讯员 金南星 卢羽华 本报记者 李伟民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新医科”新苗正在义乌茁壮成长 2024-06-18 2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