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行业共性技术20余项 获授权发明专利260余件
浙大台州研究院向新发力向质跃升
本报讯 “别看这个机器人颜值一般,身上的‘高精尖’技术可一点都不少,仅为攻克末端执行器高速送线焊线机构这一部分的技术难题,团队就花了3个月时间。”在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中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信号机房焊线机器人正走走停停在做最新的实验,研究院光电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陈浙泊介绍,该装备能代替人工进行线缆自动焊接和质量检测等工作,实现了焊接作业的全流程自动化,目前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
近20年来,作为台州科技创新大脑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浙大台州研究院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力促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为台州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不断开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大步迈入新时代的新征程。
铁路信号机房智能焊线机器人就是浙大台州研究院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力关键技术攻关的一次生动实践。
走进石英晶片在线研磨分析测控仪(OLAM)生产车间,更可直观感受石英晶片研磨技术从电气化到信息化的刷新速度。
4毫秒,是一次石英晶片谐振信号的检测时间。0.2%的检测精度,是全球领先的石英晶片在线研磨“灯塔车间”的新质生产力,多年来,浙大台州研究院狠抓自主研发,着力推动石英晶片行业“卡脖子”技术迭代升级,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如今,石英晶片在线研磨分析测控仪(OLAM)已填补了全球SC切晶片在线测频仪的技术空白,一台台OLAM从台州出产,被日本大真空、爱普生精密电子、台湾晶技等世界一流石英晶片厂家引进使用。
PLA吸管是由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材料制作成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吸管,材料可在一年之内完成全部降解。早在2019年,浙大台州研究院就利用团队研发的改性聚乳酸材料,实现了PLA环保吸管的产业化应用,也解决了PLA吸管易破损、不耐热、使用感受差等种种难题,成功成为古茗、COCO、一点点等品牌吸管原料供应商,获得市场一致好评。
“增绿”步履不停。在吸管之外,团队还开发了可降解叉子、勺子、奶茶杯、餐盒、3D打印耗材等产品,在食品软包装和生物医疗器械等方面不断扩大技术应用场景。三年来,此项目产值已超过1.8亿元。
水泵轴智能制造则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浙大台州研究院联合浙江杰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助力台州泵与电机产业突破自身局限,共同开展了“水泵轴智能制造系统研发”,项目对水泵轴生产过程的车削、压装、铣、磨等加工工艺采用在线检测、在线监视、自动搬运、自动装夹来实现无人化生产,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多个控制工位信息互通,达到智能制造。对台州七大千亿级产业中的“泵与电机”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浙大台州研究院已累计开展自主科研项目共1350余项,突破行业共性技术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共计260余件。
“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成果转化是把创新力变为发展力的关键。”浙大台州研究院院长吴勇军表示,在新发展阶段,该院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过程和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讯员 杨怡 本报记者 李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