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多部门针对个体劳动者和民营经济密集举办金融助力活动
让优质金融服务走入“千企万户”
本报讯 4月29日,浙江启动金融助力个体劳动者能力提升行动。活动现场发布了个体劳动者技能富业行动方案、金融助力个体劳动者能力提升方案,开通了全线上信用贷款新模式全省域应用,通过综合应用金融赋能等各类举措、平台、方式,进一步推动个体工商户“多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香起来”。
“开展金融助力个体劳动者能力提升专项行既能补齐金融供给的短板、精准滴灌个体劳动者,又能增强个体劳动者金融素养、涵养良好金融生态。”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小云表示,省市场监管局要做优“便利融资”的文章,创设特色产品,提供专属服务,强化平台支撑;做深“信用赋能”的文章,做到信用信息全量归集,信用评价精准“画像”,信贷资质加速“嬗变”,精准施策,全面推进金融助力个体劳动者能力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提升行动将共同建设五个“一”,即设立一批金融顾问工作室、搭建一批个体劳动者技能培训机构、组建一支个体劳动者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一批个体劳动者服务驿站、为个体劳动者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合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个体劳动者素质提升与综合金融服务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浙江样板”。将通过完善监测点布局和加强数据采集,全面了解个体劳动者的需求和经营状况,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畅通问题咨询和意见征集渠道,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知识培训和融资贷款服务,以推动他们的金融素养和技能提升,精准匹配融资贷款产品和服务。设立金融顾问工作室和培训机构,提供财税咨询、融资辅导等服务,同时加强综合驿站建设,为个体劳动者提供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创新推出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技能贷、名特优新贷等,对省先进个体工商户、省最美个体劳动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个转企”企业等,提供专属小微金融服务;对龙头型商品市场,开展场景化集群融资授信,加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同时加强数字金融建设,提供线上集成化的服务平台。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和评价精准化,打通数据壁垒,赋予个体工商户增信自主权,加快全线上信用贷款新模式全省域应用,进一步打开小微主体从“信用资产”到“信贷行为”的转化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小微主体。
活动现场,“浙江小微增信服务平台”全线上信贷新模式全省域推广正式开通。市场经营主体可通过扫描人民银行贷款码,体验极致信用秒贷,实现全线上信用融资。全线上信用贷款新模式在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区试点以来,已为675户经营主体提供8.2亿元融资授信金融服务。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表示,到2027年末,浙商银行要力争为全省个体劳动者提供融资支持累计超1000亿元;并力争在全省个体劳动者协会挂牌100家金融顾问工作室;共建50家培训机构;培育500名创业导师;建立100家服务驿站。目前,浙商银行省内贷款和地方债投资已超1000亿元,并按照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做好个体劳动者的金融要素保障。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2400家核心企业延伸服务上下游4.6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提供融资5300亿元。
活动现场,还为省级“个体劳动者培训机构”“金融顾问工作室”进行了授牌,为“个体劳动者创业导师(金融)”颁发了聘书,为“浙江省先进个体工商户”“最美浙江人·最美个体劳动者”、省级“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预授信。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市闻
又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金融机构正不断为民营企业注入“活水”。4月28日,在“金融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推进会上,11家银行与27家民营企业现场授信签约,综合授信额度达1049亿元。会议还发布了2023年度浙江省“民营企业最满意银行”评选结果,百家金融机构上榜。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与省工商联创新“行会合作”模式,持续开展“万家民企评银行”“百地千名行长进民企送服务”等活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浙江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金融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搭好平台,共同为信用好、有融资需求的优质企业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提升民营企业的满意度,不断营造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朱承 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