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籼稻当家花旦“好加工”
本报讯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胡培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提出了超高产专用早稻育种理论与方法,创制出超高产米粉专用稻新种质,构建了米粉专用早稻品种评价鉴定技术体系。代表性品种中嘉早17攻克了早稻优质高产的技术难题,解决了米粉加工专用粮原料短缺问题,实现早稻多用途化,集优质专用、高产、抗逆、广适于一体,是近30年以来南方稻区唯一年应用面积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成为南方籼稻区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
中嘉早17在历次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为增产幅度大、高产、稳产、抗病,而且中嘉早17的胶稠度长、直链淀粉含量高,加工出来的米粉弹性好、不断条、不糊汤,也不会因为汤汁浸泡而涨糊,具有极优的米粉加工特性。中嘉早17凭着“好加工”,尤其是米粉加工方面的特性优势,显著提升了商品价值,迅速风靡南方稻区,湖南、江西等地加价收购,用于米粉生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至2019年底,中嘉早17全国已累计推广6532万亩,增产稻谷21.3亿公斤,农民增收55.26亿元。中嘉早17和嘉育253作为亲本材料被广泛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个衍生早稻品种通过审定,衍生品种推广3573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成果解决了米粉加工优质专用粮的原料短缺问题,为我国早籼稻多用途开辟了新途径。
“2000年启动品种选育时我已56岁。当时很多人好奇:这么大年纪了,还开始新的育种课题。不怕累吗?能成功吗?值得吗?但我觉得只要心中有梦想,每一天都是充实的、美好的。” 项目第二完成单位、77岁的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尧城说。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