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投资11.28亿元,发展指数上升14位
两化融合激发永康“智”造优势
在步阳集团生产车间里,为数不多的几名车间员工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数台数控生产设备,精准地操控着流水线的日常运行。据悉,步阳集团先后投资2亿元,利用公司研发中心实施“机器换人”一系列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精尖数控生产设备,重点研究和建立自动辊轧线、自动喷淋设备、机器人涂装线等自动化生产技术,并结合互联网和视频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和实时监控。
步阳集团的成功案例,是永康实施“两化”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近日,笔者从永康市经信局了解到,浙江省经信委最新发布的《2015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永康市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3.80,位列二类地区第8位,相比2014年的62.17提升了11.63,位次从原来的全省二类地区第22位上升了14位。
近年来,永康市“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信息经济快速发展。去年,48个示范项目总投资13.85亿元,累计完成11.28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81.44%。
发力推进“智”造升级
作为永康市首家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超人集团被省经信委列为2015年省“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专项计划实施企业之一。从去年开始,超人集团投入800多万元,积极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过程管控系统”项目工程,利用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节约成本。
根据对永康53家已实施技改项目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平均产能增加32.80%,产品质量提升18.46%,资源能耗降低12.93%,原材料成本降低7.87%,用工人员减少15.92%。
“借力于‘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永康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培养‘潜力股’,扶持‘绩优股’,做强‘蓝筹股’,发力推进‘智’造升级。”永康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目前永康实施省“两化”融合计划项目3项、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重点项目1项、省云工程与云服务项目3项;拥有省“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专项计划3项、省信息化管理试点企业1家、省“两化”深度融合优秀项目5项、金华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申报25项、永康市信息化项目22项、永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项目2项;3家企业被认定为金华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2家企业被认定为金华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与“绿色革命”相结合
“这几年,公司进行了不少技术创新,许多新引进的设备领先于行业水平,成功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创新技术型企业转变。”在天河高新科技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笔者发现,在岗员工寥寥无几,他们或坐在玻璃房里操控着PLC系统,或站在操控台前指挥前方高耸林立的运转设备。该公司办公室主任何忠琳介绍,通过技改,目前一条冷轧生产线每天运行8小时,由2人操作,可完成80吨毛料的加工,而且产能比技改前提升了4倍。
像天河公司这样结合“绿色革命”的“两化”融合,正在永康工业领域悄然兴起。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提升节能减排能力,逐渐向绿色循环发展方向迈进,实现工业制造“生产美”。
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耗资300多万元引进的铝压铸件清洗、喷涂自动生产流水线正式投产。长达100多米的流水线设计采用封闭隧道结构,整合了清洗、喷涂、搬运等工序,配置了自动喷淋、防尘隔离、污水处理等系统,告别了油漆满地、臭味熏天的旧貌,达到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生产的目标。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据了解,永康市于2014年9月成功创建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级综合性示范区,以48个示范项目为支撑,通过实施“3648”计划(即3大工程,6大专项行动,48项重点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经综合考评,在列入省第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级综合性示范区的10个县(市)年度绩效评价中,永康市获100万元奖励。
下一步,永康市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和智能终端的重大技术应用。同时,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进程,积极引导和推进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企业存量装备,促进制造工艺自动化、工序集成化、流程科学化;加快应用信息技术转变生产模式。积极推进全市无线Wi-Fi建设和免费开放工作,2016年达到AP热点5000个以上,推进政务主要区域、风景区、大型公园、公共场所、商业街区、产业园区和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的网络建设,实现全市数据热点Wi-Fi网络全覆盖。
章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