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自觉。
在湖州安吉余村,“两山”理念科普馆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一位上海来的游客感叹:“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感受到了科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去年,德清的邓女士,由于对“烂苹果里长出蘑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随手拍的一张发朋友圈的照片,引发了中科院昆明某研究所博士的千里科普奇缘,在网上共同组织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网上生物学科普,一时冲上热搜。
在衢州龙游,农村文化礼堂变身“科普驿站”,农民们在这里学习科技知识,交流种植经验。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民的新追求。在台州椒江,社区科普馆成为居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从智能家居到健康养生,从数字生活到环保节能,科学知识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汇聚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技术等多种最先进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浙江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人,跨过钱塘江,越进体育场,点亮亚运圣火。其融科技与文化于一体,跨越的是科技与文化的沟壑,点亮的是科技文化之光。
在刚刚引发网络热议的绍兴鲁迅故里“鲁迅夹烟”景墙事件中,浙江人展现了应有科学理性——景区的回复是: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同时也进一步加大“禁烟标识”,在公共场所加大“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和对吸烟现象的劝阻。我们有一个憧憬:在鲁迅故里的“鲁迅夹烟”景墙下,志愿者在解说完伟人鲁迅之后,同时指“墙”劝“烟”——用鲁迅吸烟危害身体健康的实例讲解“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现身劝烟,“是否效果会更好呢?”
四
科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让科学成为基本底色,意味着科学精神要融入民族精神,科学方法要融入生产方式,科学知识要融入日常生活。
正如一位科普工作者所说:“新时代科普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对科学的热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长期的浸润。”
期待这个9月,成为科学种子播撒的季节;期待科普月的春风,吹绿之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期待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之光点亮美好生活,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当我们真正让科学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底色,创新将成为浙江最鲜明的标识,科学将成为之江大地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