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重隼科技:让城市上空更安全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这片孕育高新技术的热土上,重隼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总部位于杭州余杭,专注于任务型无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公司聚焦无人机飞控系统、通信系统及外挂载设备等核心模块,具备出色的系统集成与性能强化能力,已在应急反制、室内建模、冷链运输等多个场景实现产品落地,逐步构建起具备行业辨识度的技术体系。凭借在安防方向的多项核心技术突破,重隼以2亿元估值完成天使轮融资,成为低空智能装备领域备受关注的创新力量。

  在当前低空治理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重隼科技将目光瞄准了“黑飞防控”这一现实痛点。“传统的无人机反制大多依赖干扰信号,存在高误伤、高成本等问题,我们希望找到更可控的技术路径。”联合创始人陈涛介绍,公司自研的“无人机自主网捕系统”集成了目标识别、目标定位、轨迹预测与物理拦截等多种模块,可在城市重点区域内实现高效识别与快速响应,为非合作飞行器的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该系统的核心思路,是用无人机“抓”无人机。重隼团队结合自研的视觉识别与动态追踪算法,使“处置无人机”具备一定的机动性与任务闭环能力,搭载的气动发射装置可实现网捕、标记等多种拦截方式,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目前,该系统已完成多轮场景化测试与实战演练,正与机场、政府机构、核电设施、重大活动保障单位等场景方推动项目对接与落地。

  “低空不是没有边界的空间。”陈涛表示,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快速增长,空域管理、感知覆盖与响应机制等基础设施亟需系统化升级。“我们想做的是为这个空间提供秩序感,也让城市上空更有安全感。”

  支撑“无人机自主网捕系统”的是一支具备系统化研发能力的年轻工程团队。其核心由创始人蒋正豪领衔,出生于2002年的他,在大学期间便活跃于无人机的实战应用场景,曾参与山林搜救、消防协查等项目,带领校园工作室自主设计并制造出千余架无人机,积累了大量一线经验。实验室里的那群人、那些设备后来随着蒋正豪一起走出校门,重聚在重隼。他们延续了当初的协作默契,也逐步构建起以算法、飞控、结构、电控为基础的系统化研发体系,成为公司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

  尽管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满24岁,但他们掌握从飞控系统、视觉识别到边缘算法的一体化开发能力,并以每年数轮的迭代速度推动产品更新。公司后续将与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已在ROS导航、AI识别、飞行路径预测等多个方向持续攻关,累计布局10项发明专利。其中,“基于AI轨迹预测的反制算法”已进入国家低空安全标准草案的核心讨论环节,不仅为行业下一阶段的低空安全标准提供技术支撑,也在不断推动“产品能力”向“系统方案”与“标准参与”的角色转型。

  重隼科技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杭州未来科技城所营造的良好创新环境,尤其是在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方面。作为余杭区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核心区,这片3.78平方公里的区域汇聚了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涵盖算力资源、场景接入、空域审批等多个关键环节的支持。未来科技城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方向不断加码,加速了企业从概念验证到产品落地的关键环节。正是在这样系统化的创新生态中,重隼得以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实战场景,逐步构建起面向低空治理与城市空域安全的产品体系。

  “未来科技城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是空间上的承载。”陈涛表示,园区内围绕低空经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为企业的产品研发与验证提供了实质性支持。例如,位于梦想小镇的垂直起降测试场已具备绿色通道审批机制,为企业未来的产品验证与场景试飞提供了现实可能。

  此外,园区内的产业协同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围绕低空物流、城市巡检、应急响应等应用方向,多家企业已在测试资源共享、飞控接口适配、场景化验证等环节展开探索式协作,低空应用生态中的接口互通与能力互补正逐步显现。对重隼这类聚焦系统集成的初创企业而言,这样的开放式技术生态,为产品集成与多场景落地提供了现实土壤与成长空间。

  “我们希望借助这里不断完善的测试与研发条件,加快产品的验证效率与应用进程。”陈涛说。

  根据未来科技城的总体规划,这里将建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标准化示范区,覆盖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环节。包括重隼智能在内的一批低空领域创新企业,正共同参与构建覆盖城市治理、应急救援、文旅娱乐等场景的低空运行体系,推动产业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面向未来,重隼智能将持续以“重构空域生产力”为使命,携手生态各方,打造更加智能、有序、安全的城市低空运行新体系。

  本报记者 蔡家豪 通讯员 朱于蓝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重隼科技:让城市上空更安全 2025-07-04 科技金融时报2025-07-040000200013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