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成果孵化育成链条
浙江大学挺进“产学研融合”最前沿
本报讯 “一项项科研成果就如同高分子聚合反应中的一个个单体,如何激活人才‘引发剂’的作用?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链增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系主任毛峥伟教授说,“院系要做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交联剂’,聚合人才与科技优势,服务创新创业团队,多措并举打通研发到生产的关键渠道,成为科技转化的策源地。”
5月20日,“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玉泉两个校区,走进“产学研融合”前沿一线,深入挖掘浙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范式,沉浸式体验创新技术和先进知识融合应用的实际效能。
据了解,近年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初步形成“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的成果孵化育成链条,在功能纤维、二氧化碳固化、有机光伏、医用材料、水源净化等领域产生的科技成果项目已孵化企业10余家,其中8家企业估值过亿,建成多个“全球首套”生产线。1家入选2025年浙江省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入选2024年浙大系10大影响力创业公司。
而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重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双轮驱动,学院科研团队针对生产中的难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余学功说:“抓好科技创新,就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学院推进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形成‘理论突破—技术转化—应用反馈—理论迭代’的循环生态。”2022年年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聚焦半导体硅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微纳结构与物理三个研究方向,(下转A2版)
(紧接A1版)研发制约我国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此外,学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教师团队可持有70%~95%成果所有权,实现“我的成果我做主”;通过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实现校内科技成果到校外企业的转化落地;协同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实现科技成果从源头创新到概念验证、中试转化、孵化创业的路径。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离不开一个好的生态,良种沃土则根深叶茂,优良种子的孕育和肥沃土壤的滋养是科创大树向下深扎根、向上多结果的关键。”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道锌介绍说,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教育部光电教指分委部分成员单位,协同打造了“三协同驱动、四平台支撑”的开放融合育人新生态,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跨校跨界的教学与实践组织体系,在“光电设计与综合实验”“光学系统设计”等课程中融入全国光电设计竞赛、电子竞赛等元素,实现全员参与,以赛促教、以教育赛,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据统计,该学院校友创办的上市公司就有20余家,成长型企业超百家,浙大光电系企业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光电产业的重要创新力量。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