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室的“金种子”成长为市场的“参天树”
杭州启动“双十平台”助跑计划
本报讯 5月16日,2025年杭州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部署推进会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杭州市正式启动“双十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跑计划”(以下简称“助跑计划”),旨在通过全周期服务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浙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构建起由10家省实验室和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组成的“双十平台”矩阵。其中,之江实验室、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10家平台扎根杭州,累计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然而,如何让实验室的“金种子”成长为市场的“参天树”,仍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助跑计划的核心在于搭建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共同合作的创新机制,并通过多方协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杭州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楼立群介绍,为有效推进助跑计划,杭州市科技局会同市投资促进局牵头构建,集聚“科技工兵+科技红娘+科技店小二”于一体的“1+3+N”的“助跑”服务力量,组建“助跑团”。其中,“3”指的是在杭“双十平台”将各自设立3人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人、各区、县(市)牵头部门1人、“双十平台”成果转化员1人,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根据规划,助跑计划将实施“培土”“发掘”“熟化”“嫁接”“扎根”五大专项行动,覆盖科技成果从萌芽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具体目标包括:每年为“双十平台”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0人以上,催生高价值发明专利300项以上,落地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
以“熟化行动”为例,杭州将推进各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助力各平台在相关学科领域协同创新,加速各平台实验能力“熟化”;强化各平台在研项目专利申报支持,服务推动“双十平台”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快速受理,促进各平台在研项目“熟化”。
“科研人员往往追求技术先进性,却容易忽视市场适配性。助跑计划的优势在于,从项目‘种子期’就介入,用市场思维引导科研设计。”天目山实验室主任戴彬举例称,实验室将与“助跑团”紧密协作,在科研项目初期即引入技术经纪人,帮助团队优化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路径。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杨更生进一步补充:“我们将为‘双十平台’提供专业对接服务,协助梳理可转化成果,匹配产业需求,并整合政策、资本等资源,推动成果快速落地。”
为确保计划高效推进,杭州市建立了“清单化、组团化、闭环化”的“3+3”管理机制,对每个转化项目实行全程跟踪与反馈。同时,联动金融机构开发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产品,破解初创项目的资金瓶颈。
2024年杭州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累计达33家;技术交易额与新产品产值总和突破900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92%,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0.01%;高新技术企业超1.6万家,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861亿元,多项指标领跑全省。本报记者 陈路漫 楼昊 通讯员 胡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