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博士创新站激活产业升级“智动力”
在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经智能分拣、破碎筛分后,通过全封闭管道进入数字化生产线。仅需数小时,这些曾被视为“城市包袱”的固废,就能转化为透水砖、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等绿色建材。
“过去再生骨料性能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该公司负责人坦言。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景宁县科协的牵线搭桥下,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孔德玉教授团队,共同建立了博士创新站。
聚焦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及企业技术等难点,孔德玉带领团队驻企攻关,创新研发“再生粗细骨料制备夹芯透水铺装结构工艺”,通过固化机制砂尾泥、开发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替代率提升至90%以上,成功将固废转化为透水铺装材料、绿色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破解了制约行业10年的关键技术瓶颈。目前团队已申请专利25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形成覆盖技术原理、生产工艺到智能控制的完整专利矩阵,主导编制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6项。
技术突破带来产业链质变。在孔德玉团队技术支持下,天造环保投资建设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再生骨料—混凝土/沥青—透水砖/干混砂浆”全产业链,实现了固废100%资源化利用。园区入选浙江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通过ERP智能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生产效率提升12%,能耗降低5%。“我们正在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是将固废资源化技术推向全国,助力景宁打造全国绿色建材产业高地。”孔德玉说。
“博士创新站不仅是技术引擎,也是人才的孵化器。”天造环保负责人介绍,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成立“浙工大—天造绿色建材研究院”,孔德玉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院建设。研究院成立后,培养核心技术骨干22名,接收实习生60余人,10名毕业生留企任职研发岗。这种“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模式,让高校智力资源真正融入产业血脉。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累计产值突破3.18亿元,企业获评第三批“浙江省博士创新站”,其再生建材产品应用于长三角多地工程,碳减排量达10229.9吨/年,单位产值碳排放年均下降22.59%,远超浙江省平均水平。
如今,一大批景宁县企业纷纷联手高校共建博士创新站:景宁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携手浙江农林大学博士闫晶、浙江宏博汽配有限公司联合扬州大学博士关栋、浙江臻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丽水学院工学院博士陈浩……
近年来,景宁县科协完善了博士创新站“建设—管理—应用”一体化机制:2024年修订了《博士创新站认定管理办法》,加强了资金监管与绩效考核,建立了“季度督查+年度评估”的动态监督体系;同时启动“百博入企”行动,计划在未来3年内引进博士30名,覆盖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
博士创新站“一企一博”的定制化服务,正重塑景宁县域产业生态。县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人才资源,深入对接企业,协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指导建设博士创新站,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动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本报记者 徐军 通讯员 梅国玉